白衣能否说法?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null

何为白衣?佛祖传法时期,出家人、穷人多穿染色衣,而在家权贵多穿白色衣,在佛法普传之后就将白衣泛指那些在家人,其包括居士、善士、信士、信众、俗家等等。

白衣能否说法的问题,自古就有争论,而在佛经中也有很多说法。

当代对于白衣是否能够说法的观点依然存留着不同的知见,一般出家人多倾向于认为白衣说法非法,而在家人多倾向于认为白衣说法如法,他们以各自不同的群属而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比如某法师说:‘白衣不是说不能讲法,以交流的形式跟大家谈一谈也是可以的。佛陀在世的时候一些居士讲法,像给孤独长者都已经证到初果,他讲法之前都得要先向比丘顶礼,然后也不升大座,就在旁边的座位上来说一说他修学佛法的体会、佛法的精要,这是可以的。所以能讲法的居士不能傲慢。一般来讲,白衣高坐、比丘下座是佛教的衰相,是不如法的。无论是在正法、像法、末法,住持佛法的主力军还是僧团。七众弟子都应该团结在僧团的周围,来护持佛法。僧团为内护,居士为外护。

比如某法师说:‘那么面对白衣能不能说法的争论当如何理解?我认为,白衣随缘尽分的根据所面对的人,可以随缘的去给他们讲一些自己所了解的佛教的知识或思想,可以去讲这些。比如我们现在的居士,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等等,在一起聊天,也可以给他们灌输一些,传达一些佛教的道理。我们认为这个是可以的。白衣不可以说法的说法,我认为他主要讲的是,白衣不可以以弘扬佛法为主要工作,或者说不能够像僧人一样,从事讲经说法的事情,更不能够像僧人一样敷法座,开大座,讲大经,让四众弟子在下面听,这样是不可以的。’

比如某法师说:‘蕅益大师说‘白衣说法。此诚无过。亦非佛法衰兆。’(即)不是说衰的兆相。‘倘称白衣为师。’(即)假如把白衣称“师”了, ‘则大成非法。真衰相矣。’(白衣称师非法,是衰相)听懂这句话吗?白衣说佛法啊,不能算太大的过,如果说以白衣为师,拜白衣为师了——现在也有白衣收徒弟的,白衣给人家收弟子的,这样就麻烦了,不少。我们不需要一一点名,大家有资讯的人都知道,这叫做什么呢?——大成非法,蕅益大师说,则大成非法,真正的衰相。所谓称师,三宝才称师。如果白衣称师了,就麻烦了,他讲讲法也不妨,诵诵戒也不妨,意思是这样,这是一个原则。 ’

比如某法师说:‘作为在家居士,怎样修行的问题。首先是居士对佛、法、僧三宝的态度问题。佛弟子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家佛弟子,就是所谓的居士、信士;一类是出家的佛弟子,即是僧伽,也就是比丘、比丘尼。僧众的责任是住持佛法、弘扬佛法。而关于信众对三宝的态度,有必要说明。让居士了解在面对三宝的时候,应该要有几个正确的概念,也就是观念。第一个,佛陀将住持、弘扬佛法的责任付与僧伽,也就是付与僧团了。佛在世的时候,把这个住持佛法的任务,已经交给僧团了。特别是在佛没有成立僧团的时候,就已经创立了三宝。那时候有人要皈依,佛就教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来僧。’

由此可知,出家人对白衣说法的观点基本持否定态度,其观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一、白衣可以说法,但仅限于在有针对性的小范围内;二、白衣不可以对大众说法;三、白衣不可以上坐(出家人下坐);四、白衣不可以‘称师’。

以上是出家人对于白衣说法是否如法的判断,而居士或是在家人有很多不支持这种观点,他们多数人认为白衣说法如法,他们更多的是注重说法的内容是否如法而不是由谁去说,他们依据是佛祖所教诲的‘依法不依人’,认为只要所说如法不在于由谁所说,白衣说法如法。至于白衣称师的问题,由于当下没有在家人给出家人做‘师’的现象,白衣是否可称师暂时是个伪命题。

到底是否如法我们姑且不论,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僧’。

僧,梵语‘僧伽’,翻译为和合众,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此六和的和谐合聚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的已经受具足戒的比丘,方得称僧。也就是说‘僧’其实是一个团体而非某一个出家人,但后世因某个出家人出自某个‘僧’团,故将某个出家人称作僧人。

那么,是否每一个僧人都是如理如法的可以堪当僧宝的?我们看看佛经中是怎么说的: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复次,慈氏!云何名为真实僧宝?言僧宝者亦有三种:一者第一义僧,所谓诸佛圣僧如法而住,不可覩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烧害、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良佑福田。虽为福田,无所受取,诸功德法常不变易,如是名为第一义僧。第二圣僧者,谓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辟支佛向、辟支佛果,八大人觉三贤十圣,如是名为第二僧宝。第三福田僧者,所谓苾刍、苾刍尼等,受持禁戒多闻智慧,犹天意树能荫众生,又如旷野碛中渴乏须水,遇天甘雨霈然洪霔应时充足,又如大海,一切众宝皆出其中,福田僧宝亦复如是,能与有情安隐快乐,又此僧宝清净无染,能灭众生贪瞋痴闇,如十五日夜满月光明,一切有情无不瞻仰,亦如摩尼宝珠,能满有情一切善愿,如是名为第三僧宝。

是三僧宝,一切有情云何皈依?应作是说:“当令皈依第一义谛无为僧宝。所以者何?以是无为常住僧故,而此僧宝无漏无为、不变不异自证之法,皈依如是无漏僧宝,能灭有情一切苦故。复愿有情,当获如是无漏功德,得此法已,演三乘法度脱有情。我所皈依佛法僧宝,不为怖畏三恶道苦,亦不愿乐生于人天,誓救有情出生死苦,是则名为皈依僧宝。”

这也就是说,只有第一义僧宝才是众生的皈依处,此等僧宝能说三乘法而广度有情,不辞三恶道苦,不贪人天乐。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复次,善男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

“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

“云何名世俗僧?谓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

“云何名哑羊僧?谓不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不知轻重毁犯,种种小随、小罪不知发露忏悔所犯,憃愚鲁钝于微小罪不见、不畏,不依聪明善士而住,不时时间往诣多闻聪明者所亲近承事,亦不数数恭敬请问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修何为妙、作何为恶,如是一切补特伽罗哑羊僧摄,是名哑羊僧。”

“云何名无惭愧僧?谓若有情为活命故,归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于所受持别解脱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内怀腐败如秽蜗螺贝音狗,行常好虚言曾无一实,悭贪、嫉妒、愚痴、憍慢离三胜业,贪着利养恭敬名誉,耽湎六尘好乐、淫泆爱欲、色声香味触境,如是一切补特伽罗无惭僧摄,毁谤正法是名无惭愧僧。”

这也就是说,有证量的胜义僧不仅仅现出家相,还有现在家相者,反之,现出家相的僧众也并非都是自在解脱的胜义僧,还有受持净戒但尚未证果的世俗僧,不识善恶、不辨净染、不辞愚罪的哑羊僧,以及五毒俱全的惭愧僧。

《楞严经》: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会。”

这也就是说,在末法时期诸菩萨、阿罗汉会承佛法旨、授记将现种种形于末法中转法轮、赞佛乘、度化众生,并非单一的现出家身形象。

由此可知,出家人可以说法而白衣不得说法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因为我们无法识别白衣说法者是否是胜义僧,同样的,我们也不一定能够识别哪位出家人是世俗僧、哑羊僧、无惭愧僧,由此我们也就无法识别谁所的说法如法,是如佛所说。

近代被认作是净宗十三祖的印光法师,也有称印光法师为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其提倡‘唯持名最契机’,唯持名念佛最显实相,其指出:‘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我们没有抉择出家人是否菩萨再来的慧眼,也没有抉择哪些说法出自于应机的方便而哪些是出自有圆成实的真实义的言教,我们只能依经依法如佛所说暂不依人说。

《佛藏经》又名奉入龙华经、选择诸法:

“舍利弗!如来所说诸法无性、空、无所有,一切世间所难信解。何以故?舍利弗!是法无想离诸想、无念离诸念、无取无舍、无戏论无恼热,非此岸非彼岸非陆地、非痴非明,以无量智乃可得解,非以思量所能得知。无行无相、无有恼热、无念过诸念、无心过诸心、无向无背、无缚无解、无妄无妄法、无痴无痴法、无有痴网、无名无言、无说无不说、无尽无不尽、无行无行相、无道无道果、无离过诸离、无思惟无杂糅,不取不舍,无得不可得。除诸滞着、除贪恚痴,非实非虚妄、非常非无常、非明非不明、非闇非照,不在心,无有性。性本空,能降伏魔、降伏烦恼、降伏五阴、降伏十二入、降伏十八界,降伏说有五阴者、降伏说有十二入者、降伏说有十八界者,降伏说有众生者、说有人者、说有寿者、说有命者、说有有者、说有无者,降伏一切诸邪行者。”

“舍利弗!我此圣法,皆能降伏一切贪着,乃至说有法者、不信乐诸法如实相者、逆佛法者。所以者何?舍利弗!若有众生说我者、说人者、说众生者、说断灭者、说常者、说有者、说无者、说诸法者、说假名者、说边者,皆违逆佛,与佛共诤。舍利弗!乃至于法少许得者,皆与佛诤;与佛诤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若非我弟子,即与涅槃共诤、与佛共诤、与法共诤、与僧共诤。”

…………

“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

“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由此可见,人言与佛语可能会有所违背,而此时我们就应当依止佛语,即依法不依人。总体上,缁衣说法不可尽信,白衣说法不可尽不信;出家人说法不一定全部如理如法,在家人说法不一定全部非法。抉择正见就需要依理思维,不仅要听闻,还要依经据典的思考、比量,以此才能不被非法所惑。正如宣方教授在鸡足山九莲寺夏令营《初学者的正见与正行》中说:

1)不要因为听别人都这么传说,就信以为真。

2)不要因为这是大家都遵奉的传统,就信以为真。

3)不要因为大家都这么风传,就信以为真。

4)不要因为经典上这么说,就信以为真。

5)不要因为推测如此,就信以为真。

6)不要因为不言而喻,就信以为真。

7)不要因为貌似合情合理,就信以为真。

8)不要因为符合自己偏好的观念,就信以为真。

9)不要因为他人貌似有此能耐,就信以为真。

10)不要因为这是我师父所说,就信以为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