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山水画有笔有墨技法创始人:荆浩

  荆浩,五代宋初著名山水画家,生卒年不详,字浩然,,博通经史。中原乱战,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号称谷子。以画山水自娱,并因此成为杰出山水画家,在绘画的同时,撰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理论著作《笔法论》。

荆浩主要继承的是王维所开创的水墨山水画法,并在创作中总结、丰富和提高了这种画法。在技巧方面,他具有从实践中获得的深厚精湛的功力和造诣。他曾总结前人山水画的经验,认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从而使传统水墨画技法形式得以确立,有笔有墨,笔墨相济。显然,荆浩不是一位盲目地抓住自然及其景色的画家,他拥有较完备成熟的技法,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高超的技巧能把自己的感受生动地再现于画面之上,并在此实践过程中成为一代宗师。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是荆浩的传世之作。

null


五代 荆浩《匡庐图》 绢本水墨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下是《匡庐图》局部: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荆浩之前的山水画,很少见到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由于太行山气势磅礴,使他的审美眼光发生重要变化,认识到“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由于他放眼于广阔空间的雄伟气势,终于创立了“开图千里”的新格局。

荆浩是有笔有墨山水画开创者,后继的关仝、范宽、董源、巨然、李成的艺术成就超过了荆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