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造原子弹?
1956年,对来访的提出,苏联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 1956年10月3日,中苏两国领导人举行最高级会议,在会上向提出:“我们对原子弹、核武器感兴趣,今天想同你们商量,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总之,我们也想搞这项工业。” 每次都是以搞原子弹要花费很多钱,有苏联的就行了,核武器贮存时间长了,还要变质淘汰,重新投资生产,中国不必再搞为借口,搪塞过去,没有同意。
原子弹
1956年,发生了急剧性变化有两个国家倒戈,不再听从赫鲁晓夫的指挥棒,此时,赫鲁晓夫迫切一个大国的支持,所以改变了原来的态度,有了松动,出现转机。 中苏两国经过多次谈判,于1957年10月,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此项协议主要内容是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其具体内容为: 苏联同意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技术资料;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包括原子弹、导弹在内的部分尖端武器的制造技术;苏联派有关专家来华帮助开展研制工作。
但是,好景不长,只执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出现了大问题。由于两国政治分歧,并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的恶化,赫鲁晓夫为了讨好美国,在1959年访美前夕,向发来一封信,改变了原来协议的承诺,他在信中说苏联正与美国、英国进行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的谈判,为了避免谈判受到影响,不利于达成协议,苏联政府决定两年内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赫鲁晓夫从美国戴维营回来后,宣扬所谓戴维营精神,于1960年7月16日,苏联完全撕毁了协议,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尽管中国政府一再挽留,此时的赫鲁晓夫态度坚决,头脑发胀,一意孤行,于1960年8月23日,将在我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并且把重要的图纸资料全部带走。特别严重的是,苏联原来援助中国建设的核工厂,有的建设了一半,有的还未完全建成,苏联停止向中国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
原子弹
在此严峻形势的压力下,审时度势,发出:只有一条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他又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 1963年3月,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11月29日,铀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12月24日,同步聚焦爆轰产生中子试验成功;1964年1月14日,我国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浓缩铀,铀—235;1964年4月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上用的核部件;1964年6月6日,在研制基地,爆炸试验了一颗准原子弹(除未装核材料以外,其他均是未来原子弹爆炸时用的实物),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下一步正式原子弹爆炸成功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1
964年10月16日,中国取得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辉煌成果。此时,扼杀的赫鲁晓夫被他的同伴赶下了台。
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之父”。作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为中国“两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张爱萍生前就称其为“两弹”元勋。1986年,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岁月,他的事迹经过官方媒体的披露和宣传开始为人所知;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月底,也就是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
熟悉科学史的朋友想必都听过这样一个轶闻:邓稼先临终以前,杨振宁先生到医院来看望他,问了一个大家长久以来都非常想知道的问题,那就是设计出了原子弹,国家奖励给他多少钱。邓稼先说:“原子弹奖金10元,氢弹也是10元。”
杨振宁听到时,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之下,研究出了原子弹,给祖国大大争了一口气,奖金竟然只有10块钱?要知道杨振宁当时拿到诺贝尔奖,奖金折算下来有几十万美元。邓稼先没有说慌,当时他拿到的奖金确实只有十块钱,而且拿到奖金的过程还有不少曲折。
当时国家对科学工作者的奖励是依据国务院1955年颁布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原子奖科研团队被评上一等奖。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只给他们颁发了“发明证书”,却没有颁发奖章和奖金。直到1985年才正式颁发奖金,但当时邓稼先所在的九院人多,单位垫上十几万元,才按一等奖10元,二等奖5元,三等奖3元发下去。
研制出原子弹才给10块钱奖金,现在听起来算是非常抠门的了,可是在60年代的困难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技术封锁,战略威胁,政治孤立时期。
而且原子弹研制工作是在1958年至1960年进行的,其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科研人员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有就是“大跃进”影响,科研所用钢材有些不合格,再有就是当时中国一贯的“反科学家”浪潮,虽然还没有进入文革十年,但当时很多人对邓稼先的科学家有排斥情绪,如果不是当时中国家力挺,原子弹研制工作恐怕就下马了。
加上当时的环境下,人们更看重精神奖励,而非物质奖励,给原子弹研究团队国家科学奖一等奖就是对于他们辛勤付出和伟大成就的认可,至于一万元奖金只是附属品而已。因此不能说国家亏待了邓稼先先生这些科学功臣们,只是环境所迫,没有办法给出更多的物质奖励。
而且对于老一辈科学家来说,物质生活根本不是他们所最看重的,他们更希望看到国家强大。拿邓稼先本人来说,他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完全可以留在美国,在优裕的环境下进行科学研究,凭他的天赋和才情,取得的成绩可能会比回国更高。但为了祖国,他还是毅然回来了。
两弹元勋里像邓稼先这样轻名利重事业的科学家还大有人在。拿钱学森先生来说,他曾经获得过何梁何利基金奖和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加起来总共200万港元。这笔钱在1994年来说算是笔巨款了。但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老就直接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在将奖金捐出时,钱学森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另一位两弹一星元勋彭恒武也是如此,在获得100万港元的奖金以后,全数捐献出去,鼓励那些从事科研事业的后来者。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只是淡淡回了三个字:“没用处。”这就是老一辈科学家的风骨。
2000年时,我国开始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获奖者将可以获得500万元。以邓稼先的科技成就和贡献来说,绝对有资格获得,可惜生不逢时,壮年早逝,让人惋惜。但正如前文所说,邓稼先等人的贡献决非金钱可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