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微信号:孙大普通(sundaputong)
八二三炮战爆发之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与国务卿杜勒斯曾考虑要动用核武器来对付中国大陆。图为台湾“823战役60周年纪念特展”展示战后遗留下的炮弹弹壳和破片。
1955年(民国44年)“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协定”正式签字,政府决定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机构,研究发展原子科学,乃电召梅贻琦校长(1889~1962,字月涵)由美返国筹议。同年12月,行政院组设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决定将校址设于新竹赤土崎(今新竹市东区一带),先设原子科学研究所,招收研究生。翌年(1956年/民国45年)1月,在台北成立筹备处,敦请陈可忠先生为主任,筹备处馆舍后来座落于台北市金华街,即是今日的“清华台北办事处”,又称“月涵堂”,以纪念梅校长。清华在台复校工作自此开始,名为复校,实为建校,因为除了梅校长外,并无任何一物来自北平(今北京),择地、建屋、购置图书仪器、装配实验室,一切都从头做起,备极艰辛。清华在新竹的校地,是中国石油公司所拨让的赤土崎(今新竹市东区中部)土地约42甲,连同新竹县政府赠送土地约34甲,又陆续收购民地,总校址面积达86甲多。之后着手兴建校舍,建筑先后依次为行政大楼、东院教授宿舍、物理馆、新南院教授宿舍、单身教授宿舍、反应器实验馆、核工馆、科学仪器馆。建设校舍之同时,亦着手准备招生授课。1956年(民国45年)9月,招考原子科学研究所首届研究生,修业二年,毕业授理学硕士学位。自此清华正式在新竹建校,由梅贻琦担任校长。”
以上摘录自──《百岁清华:百年校庆活动集锦》之“后记/台湾清华大学新竹建校简史”
由以上叙述可知,撤退到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在40年代推动清华大学在台复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发展原子能,或者说是为发展原子弹预作准备”。
“八二三炮战”期间,美国曾考虑要动用核武器来对付大陆1958年(民国47年)──“八二三炮战(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与国务卿杜勒斯曾思考要动用核武器来对付大陆。但之后考虑到使用核武器不但会让苏联有藉口介入东亚,同时还会造成台海两岸超过20万无辜百姓丧生,因此美国与台当局始终未将动用核武器作为实际选项。不过为了吓阻中国大陆进犯台湾,艾森豪威尔总统因此下令将可装载核弹头的──屠牛式飞弹(Matador/MGM-1飞弹)运至台湾。
根据美国防部在1978年的文件指出,屠牛士飞弹其实早在“八二三炮战(第二次台海危机)”前一年(1957)就已进驻台湾,隔年(即炮战爆发之后)便装上核弹头待命。因为在前一年(1957),台当局与美国发表的联合声明就指出:“为了结合美国业已采取的其他加强台湾防御并从而加强西太平洋防务的措施,已同意配备有斗牛士战术飞弹的美国空军部队在将来驻扎于台湾”。
台湾军史专家高智阳表示,美军当时在台南建置的核武共有两种,最早是1958年到1962年的地对地屠牛士飞弹,配有核弹头;在1960年到1974年间,则是转换成可吊挂在战斗机上的战术型核弹。屠牛士飞弹,属于中程地对地导弹,射程可达1,000公里,当时布署于台南空军基地内。斗牛士飞弹于1962年退役,总共生产了1,200枚。目前空军台南基地内还建了一座MGM-1C斗牛士飞弹模型供人参观凭吊。
放置于台南空军基地的屠牛士飞弹模型(作者提供)甘乃迪总统考虑让美国位于亚太地区的盟邦自行研发拥有核子武器
肯尼迪当选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后(任期:1961~1963)。美国评估中国可能在未来10年拥有核武器,因此肯尼迪考虑让美国亚太地区的反共盟邦──台湾、日本、南韩、菲律宾等自行研发拥有核武器,之后这些国家在美国的协同下,可在亚太地区组成一个有效的“原子弹系统(nuclear missile system)”,来对抗或遏阻大陆的核武器威胁。
但当时并无确切情报来判断大陆核武器的发展程度,一般估算在俄国武器专家撤回苏联后,技术落后的大陆,应该不可能立即发展出核武器,发展时程就如同上述预估至少需要10年左右。若是加上载具(长程导弹)的研发制作,可能还会拖至1970年以后。即使评估的结果比较乐观,但是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美国考量全球的核战略布局,计划以改善美苏关系来牵制、阻止大陆发展核武器,并希望藉联合国的力量来禁止核武器的大量扩散。
1963年8月5日──美国、苏联和英国在莫斯科共同签署──《禁止在大气层、太空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Partial Test Ban Treaty,PTBT)》,同年10月10日生效,不过当时并未能如愿的将中国纳入。也在这一年,美国开始委由台湾空军“黑猫中队”驾驶U2高空侦察机开始在中国大陆执行侦察任务,除了一般的情报收集与分析外,主要的侦查目标就是大陆核武器发展的基地与时程。
不幸的是,肯尼迪总统1963年11月22日在德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副总统詹森继任为美国第三十六任总统后,美国的核政策开始紧缩──由原本放任亚洲盟邦自行发展(研究)核武,改成──不认同也不接受(禁止)中华民国等发展核武器。当时美国评估如果亚洲国家拥有核武器,不但不能吓阻中国核武器的发展,恐怕还会造成更大的核战争危机。1964中国核试爆成功,美国才惊觉大陆的核技术比想像中还精良(原本以为大陆只有浓缩钸,但结果却是更精良的铀235),这让美国开始严肃面对全新的核战略布局。不过这时候,美国发展核武的脚步也愈来愈积极,除了成立“(国家)中山科学研究”来自行培养人才外,技术合作对象也从原有的以色列,转而开始秘密与西德西门子公司接触,甚至还以研究与教学名义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AECL核能公司进口了一座四千万瓦的重水反应炉。根据资料显示,在蒋介石去世前,台湾的核武研发已经颇有进展,这就是台湾发展核武的“新竹计划”。
尼克松在1969年当选美国总统,但接手的是一个已经开始没落且浑身是伤的美国,他除了想办法让美军尽快退出越南、结束越战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拉拢中国大陆──除了可以开拓更大的市场外,还有联中制俄的重要战略目的。在这个情况下,美国国务院自然更加反对台湾发展核武。
同一时间台湾也面临几位重量级学者,如吴大猷、吴健雄等人极力反对发展核武,时任台湾大学历史系系主任的许倬云甚至还私下向美国透漏台湾核武发展的动态,希望能藉此压迫停止发展核子武器。1974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隔年(1975年)蒋介石过世。卡特当选总统之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自然更加反对台湾发展核武。在维系中美邦交与规避美国监督的压力下,台湾的核武发展开始转入地下。
直到1988年1月8~9日负责核武研发的关键人物──张宪义在CIA的策动下带着全家叛逃美国,台湾的核武发展才正式画下句点。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成立之初,原本排名第一的研究所为“核能研究所(第一研究所)”,但“张宪义叛逃事件”发生后,在美方施压下,同年(1988年)10月1日“核能研究所”奉台“行政院”核定转由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管辖,原本排名第二的“航空研究所(第二研究所)”随即改编为台湾中科院第一研究所。
“本文资料主要摘录自──《国史馆馆刊/第三十一期,2012.03》之林孝庭:【中华民国核武研发之探讨(1964~1980)】,p12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