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社会》上映12周年,杜琪峰:我是怎样走出黑社会这条路来的!

null


2005年10月20日,由香港类型片制作公司银河映像出品的《黑社会》上映,投资4000万港币,由银河映像金牌组合杜琪峰导演,游乃海、叶天成编剧,任达华、梁家辉、古天乐、张家辉、林雪主演,并请来罗大佑为其量身定制影片插曲,讲述了一个传统帮会在两年一度选老大的过程中,帮派里的“五虎”追查老大的信物,并加入这场老大角逐中的故事。


《黑社会》(龙城岁月)与其续集《黑社会2:以和为贵》成为香港黑帮电影历史上不容忽视的经典影片。


在2006年,银河映像成立10周年的日子里,银河映像合力推出了十周年特刊《银河映像 难以想象──韦家辉+杜琪峰+创作兵团 (1996-2005)》一书,书中对于创作团队的理念与团队进行了分析回顾。


null



1996年至2005年,香港电影业被普遍地看成不景气的10年,在此期间,银河映像却一枝独秀地建立成鲜明兼份量十足的电影制作品牌。银河映像以杜棋峰及韦家辉为灵魂人物,率领相对固定的创作班底,鬼斧神工地交出37部作品。


他们成功地将电影创意以及渴求众多的市场结合在一起,既使本土传统无法预知的热情得以保持,也展露了各种崭新的可能性,为香港电影的新时代指出了方向。杜琪峰更为香港人擅长拍摄的警匪片加上更多深度和变化,成功地打造了杜氏品牌,令香港电影赢得新的国际尊重。


今天,我们就从这本弥足珍贵的影像记录手册中挑选出杜琪峰导演对于《黑社会》一片的访谈,共同回顾这部震撼人心的非典型黑帮片《黑社会》。


null





黑社会:云宫音来自香港电影



00:00

03:11


null




黑社会:专访杜琪峰




潘:潘国灵

杜:杜琪峰

访问日期:2006年1月13日

地点:银河映像办公室




潘:先谈谈《黑社会》(2005)吧。这出电影有很多价值观方面的冲突,例如新旧交接、老中青三代、利与义,也有一种历史感,你是希望透过一个黑社会故事,来拍一部注入自己世界观的电影吗?



杜:可以从两方面讲,一是创作、故事方面,另一是杜琪峰自己本身。


先从后者说起吧。我拍电影,是一个从摸索、跟随至找寻自己的历程。进入电影圈拍第一部电影时,我根本不懂什么是电影,当时我觉得可以由电视转到电影是一个理想,到了真正拍电影,才明白导演需要的能力是相当大的,简单来说,就是导演在每一范畴都参与其中,或作出决定,例如音乐、剪接、灯光、摄影、美术、剧本、演员、主题等等。在那一霎时间,突然要从一个operator式的电视导演,转到那种个人化、作品形式的电影导演,这是一种摸索。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寻找摸索,当然最后出来的效果不会是自己所想的,因为你仍是一个servicing的导演,要考虑商业性,听从监制意见。


后来终于有机会去想自己的拍法,就是从《阿郎的故事》(1989)开始的,然而,它仍是以当时市场、商业方面作考虑,仍是市场主导,并不是作者本身。后来经历了一个大的蜕变,就是拍《审死官》(1992)、《济公》(1993)、「天若有情」系列、《东方三侠》(1993)等等,到了《无味神探》(1995),我才到达一个以自己理念为主的阶段,并不是市场主导,观众看不看,我已不理会了,自己想怎样拍就怎样拍,后来便成立了银河映像。银河映像的路线是将原创性放在第一位的,在种种的基础上拍了《非常突然》(1998)、《真心英雄》(1998)、《暗花》(1998)、《暗战》(1999)、《大只佬》(2003)、《柔道龙虎榜》(2004)等电影。我想,这是否就是我的方向呢?电影世界很阔,在不同时期,我们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感受。如果我们继续用回《鎗火》(1999)、《PTU》(2003)等等的那套方法,我们会否在电影世界中停滞不前呢?


即使拍得如何精彩,也会慢慢在那个世界停下。《黑社会》便是一个新的想法,就我个人来看,这是一个时机,让我们改变一下自己对电影的角度。《黑社会》我用了一个大胆一点的角度,就是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当然这并不是文学,但我想用这种理念去尝试。因为我觉得伟大的电影都是文学性比较高的,这就是我个人在拍摄电影阶段的转变。 


创作方面,我想说一点关于「九七」移交香港的转变和迷失,这种情感在整个地球出现的机会是极少的,香港人承受不起这么大的时代转变,在文化、经济各方面,坦白说连人的质素亦有所改变。你怎样看待以往不认同的东西,怎样去认同、去适应呢?是否抛开以前英国统治下所接受的一些西方意识形态呢?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