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商业化,谁之过?

null


宗教商业化的背后


宗教商业化,谁之过?


  新的宗教条例于201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了,一个关键词:商业化;不知是应该高兴呢?还是悲哀呢?


  此次我们以佛教为主题,来分析今天宗教的商业化为何这样一发不可收拾;首先我们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几个重要节点变革:


传播系统的变革:


  最初传入中国的佛教,是原始的印度佛教,并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佛教,外来的宗教一定被看成是神道教的,主要是看成道教。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并被接受,必须进化,唯一的方式就是革新,甚至是革命,这是第一次佛教的市场化变革。


政治化变革:


  第二次变革应该是魏晋南北朝,了解这段历史的都知道,以割据势力拉笼宗教群体,胡人和汉文化杂糅的时代,道教系统化,胡人佛教和反佛教势力争斗,希腊、波斯文化的进入。却在艺术形式上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迹象。兴佛、灭佛都参杂着政治与政权。


理论和管理系统化的变革:


  隋文帝是尼姑养大,再加上政治的需要,而兴佛;唐太宗崇道,不仅仅因为老子姓李和胡人佛教而非正统汉血统。更为关键的是统治需要,包括武则天那一套弥勒佛转世说法。武宗灭佛也是国民经济问题,佛教对政权的潜在威胁。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关键的变革,就是禅宗的兴起。


思想和发展的变革: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宗教再一次遭受毁灭性打击,然而这一次也成为了今天宗教商业化的原因之一,我们来梳理一二。



null



发展旅游产业是开启宗教商业化


文革后,寺院、宫观遭受毁灭打击,这也就变成了遗产和文物,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少林寺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为撬动经济发展,旅游的投资热,抢资源,占地盘。宗教无疑是旅游开发热门资源,必须圈进来。


信仰有门槛——门票圈起来的商业


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寺院,直接作为旅游景点,不作为宗教场所,卖门票。

二、被圈在旅游区的宗教,先设门票,再设门槛,更有甚者是宗教教职人员进去,都得收门票;这就导致承包经营问题的所在,怎能不商业呢?有自主权的寺院,按理说信仰不设门槛,但消费者已经被扒了一层,还有几人愿意再一次拿钱扔进功德箱呢?所以寺院也只能想别的法子来让来消费,这就难免使些手段和花样了。

三、文化遗产类,这些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发展文化产业,说白了,除了进博物馆的,也只能是寺院了;怎能不被利用呢,为配合打造,拆的拆,改的改,撤的撤,扩的扩,这里意味着什么呢?不言而喻吧!


人口红利下的商业化


宗教作为非盈利性组织,靠的就是人的捐赠,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正如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宗教无疑是势利之徒选择牟利的方式之一。


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商品经济


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收入的增长,从捐赠而演变的商品经济下的,捐和赠的结合,我们今天热火朝天的众筹,其实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然而佛教本身确实无偿的,因为利益的驱动,商品经济的驱动,今天也是有偿的。某地的奶奶庙更是花样百出,为迎合不同诉求,车神、爱神、文神、官神,真是“他奶奶的庙”。


伪公益和假慈悲


这些年互联网应用和普及,自媒体的传播,各种放生群、公益活动组织遍地开花,然而缺少监管,导致的结果就是背后利益链。真正需要公益和慈善的无人问津,没有利益的无人问津;比如放生,2017年,我曾发布过一个信息,某地鱼塘因为工程施工,需要填埋,号召宗教界群体去抓鱼方式,无一个单位组织,为何?因为鱼是免费的,不是买的鱼。他们放生就如同脱裤子放屁。

再如以公益名义举办的所谓祈福活动,花费动辄几十上百万,这些花费谁搭台?谁唱戏呢?真正利益众生需要践行。


互联网+与互联网经济商业化


几年前,曾写一篇文《让佛教插上互联网+》,初衷确实文化的传播,而非插上商业化;正如很多教内名人,利用自媒体平台,回答任何一个问题就的上百元,你可以不回答,但收费就不如法,这真是“利乐有钱”。

我们今天在看看各大众筹网站,宗教类居多,数量巨大。都是大兴土木,线上线下立体式,至于为何今天的宗教大兴土木则在以前做有分析。

  如今来看,流窜于世的假宗教人、士组织,是个“真”问题;为何有这个现象,其背后深层的问题,也反应了这个“行业”的问题;新的宗教条例便是宗教中国化的第一步,未来会如何走向,有待关注!


注:以上仅代表笔者观,点不作它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