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巴土•城颂》
千古巴东地名文化溯源文献纪录片
编导:周龙然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沿着巴土近1600年置县渊脉,
我们对千古巴东做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寻访。
[城•分野]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穿越千百年历史的时间维度,我们从地理空间的维度上,来回溯千年古县湖北巴东。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言:“巴东三峡,谓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也。”又有“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诗句,这是巴东见于历史文献的最早依据。
[清]同治五年版《巴东县志》记载:“禹贡荆州之域。周为夔子国地,后入楚。秦始置郡县,为巫县地。……三国初属蜀,后并入吴。”由此可见巴东历史上的建制隶属关系处在动态的变迁之中,造就了巴东“楚蜀分野,文化交汇”的独特区位。
在渝鄂交界的山脉皱褶处,曾有一处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石刻《楚蜀鸿沟》,形象的勾勒出了巴东“地理分野,文化分岭”的状态。现代诗人郭沫若的《过巫峡》诗句,就有“船头已入鄂,船尾尚留川”的生动描述。
[宋]《舆地纪胜》记载:“后周太和三年置乐乡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乐乡为巴东。以在巴水之东,故名。”同治版《巴东县志》也有“隋曰巴东县,自此县名无改”的特别标注。可见巴东至今已有近一千六百年的置县历史,而称名巴东也已达一千二百多年。
[城•迁徙]
巴东县城,是南宋时期从江北迁建而来。我们从江北旧县坪这个遗存至今的地名,就可以找到巴东县城迁徙的踪迹。宋代名相寇准太平兴国年间入仕巴东时的县署正是此地。寇公治县三年,政绩卓著,为后世景仰;教化乡民,劝农稼穑,留下许多佳话。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均有诗句盛赞寇公。苏辙诗云:“人知公惠在巴东,不识三朝社稷功。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秋风。”
而明代诗人思荣题咏《旧县》,“人家仍在瀼溪东,兵火迁移旧县空。山鸟不识兴废事,野花枝上语春风”的诗句,却道出了巴东县城的沧桑变迁。千古巴东,更是一座绝无仅有经历了四次迁建的中国县城。
[城•胜迹]
楚峡云开,巴土形胜。巴东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历峡入川的必访之地,填词赋诗,咏赏烟霞,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唐代诗人杜甫曾在西瀼溪畔租下草屋久居,写下《瀼西入宅》、《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等多首叙事长诗。而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西瀼溪》了:“迢迢水出走长蛇,怀抱江村在野牙,一叶兰舟龙洞府,数间茅屋野人家。”
清代薛德玉所作“巴东八景”组诗,写尽一城胜迹。其《兀洞仙泉》一诗,所指即今无源洞景区。这也是巴东县城唯一一处不曾被岁月消弭、被江涛淹没的古老遗迹了。
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巴东,这座屡经迁徙的峡江城市,正以大道向远的城市触角,挥写着一处处带有全新意义的文化地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域文化发展,让经历岁月淘洗的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久久延续!
欢迎关注湖北龙歌文化全媒体。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