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的一部《水浒传》写的是荡气回肠,把梁山好汉们轰轰烈烈的人生塑造的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这帮草寇们的大Boss宋江,更是成为了文学史上经典的人物形象。还真别说,历史上是真有宋江这个人的,也真有梁山起义的事儿。不过,与书上的情节比起来,宋江这伙人的故事可就逊色不止一个档次了。可以这么说,《水浒传》里的梁山起义是轰轰烈烈的,而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平平常常的,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都像一条泥鳅在水里泛起的水花那样。算了,这是历史学家研究的问题,咱们还是留给历史学家们吧。咱们今天分享的内容就是跟宋江有关的。
看过电视剧《水浒传》的,都知道有一集是宋江浔阳楼题反诗。那宋江喝了点小酒,一时之间晕晕乎乎,得意忘形了,看到酒楼里的白墙上呜呜呀呀写了一墙的黑乎乎的字,看到后让小二拿出笔墨,自己就在墙上开始涂鸦起来,还故意嘚瑟地问:“小二,你看看俺写的诗咋样?”店小二大字不识两个,只能摇头,连连夸宋江写得好。宋江于是就跟吃到天鹅毛的那啥啥一样得意地念了起来: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这首其实是宋词,词牌是《西江月》。突出的特点就是口气大,怨气重,意思简单易懂。“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是说宋江小时候学习相当努力,所以长大后也足智多谋,然而“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这两句是说自己郁郁不得志,把自己比成猛虎卧在一个小土堆上,忍受着各种不爽,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这是词的上阙。下阙接着说“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意思是自己犯事了,被朝廷在自己的脸上刺了字,到处向人展示自己是个罪犯的可怜身份,然后又被流放到江州进行劳改,心中更是一万个不爽。最后两句“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告诉那些得罪他的人说,你们等着吧,爷心里憋着口气呢,你们冤枉老子,老子他年肯定要报仇的,到时候血染浔阳江口,把你们的脑袋当夜壶使!
这首词技术含量是没有的,就是顺着往下说,还真像一个醉汉的醉后狂言呢。不过,这首词还真是历史上的宋江的作品,不是施耐庵编的。在《全宋词》里,收录了宋江的两首文学作品,这是其一。另外一首是《念奴娇》,这首词倒写的颇有些文人才气。而这首《西江月》呢,虽然文学技术不怎么样,但是有一种草莽气势,口气大,也颇能看出宋江是个不安分的主,这首词赤裸裸地有反动心理,所以称之为反诗也是合情合理的。
说起反诗,有一首可是鼎鼎大名啊,说起造反运动,有一个人领导的才真是轰轰烈烈啊,宋江的造反在此人的造反面前就相当于武大郎与姚明身高之间的悬殊。那么此人是谁呢?这首反诗又是什么呢?
此人乃是大名鼎鼎的黄巢,他在唐朝末年领导的黄巢起义可是压碎唐朝的一块大石头。他在一年参加科举考试后没有考中,于是就气不打一处来,很愤怒之下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叫《不第后赋菊》,是一首七言诗,四句,内容是: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也是口气大的冲天,不过相比宋江的那首《西江月》来说,这首诗的文学技术要高一筹,也是歌咏菊花的名篇。前两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第一句是说时间到了秋天,然后第二句就说到了秋天后,除了菊花后其他的花都凋落了,尤其是“杀”这个字,用的真是凌厉、干脆、霸气,写出菊花秋天傲然开放不可一世的气势。这两句是用了对比,拿菊花跟其他的花进行对比,就是为了突出这种气势。然后最后两句接着写气势。“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句中“冲天香阵透长安”写菊花的香味,而且是极度夸张,先用“冲天”两个字,又接着用“透长安”三个字,写出香味势不可挡的浓烈,而且用的最妙的是“香阵”,这俩字儿就有了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香味形象化的效果,仿佛是香味结成了军队的阵势一样,可以看见的效果,等于化虚为实了。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菊花的张狂恣肆的架势。这还不够,最后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接着把气势往上推。这句是描写菊花的外形的,也是用了夸张,“满城”说明整个长安城都是菊花盛开,“黄金甲”形容菊花金色的花瓣,是用了比喻。关键是黄巢用的喻体,是把菊花比成了身穿黄金战甲的战士了,这样就给人们传达出了菊花的战斗精神。古人一直把菊花当做傲霜斗寒的象征,歌颂它的战斗精神。到黄巢这里,可以说把它的战斗精神推到了新的高度。因为传统的歌颂菊花,只是把它当成个人精神修养上的层面,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不随波逐流。而黄巢这里,将它突出到现实层面,把它扩大化,从个体推广到群体。因为这首诗写的是菊花的群像,不是传统中的一朵或者几朵,而是“满城”“冲天”,这毫无疑问是对菊花这个意象的扩大,是黄巢的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所以,这是黄巢跟一般文人不一样的地方,他着眼的格局大,不像一般文人只止于修身层面。
相比宋江那首《西江月》,黄巢这首咏物诗可是高出宋江十万八千里了。宋江着眼的只是抱冤仇方面,这眼界就比黄巢的小了不止一截子了。而且,结果只是要“血染浔阳江口”就满足了,而黄巢的是要搞定长安。长安可是唐朝的国都,这意思就是说黄巢要把唐朝取而代之的。所以,从气魄上宋江又被KO了。从文学技巧上,宋江的《西江月》除了用了一个猛虎的比喻外,其他都是平铺直叙,而黄巢本身就是咏物诗,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对物的歌咏之上,就先比宋江的高了一筹。另外,在诗歌正文又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手法,同时又精心地字斟句酌,在这方面,宋江又被黄巢完虐了。
所以,从这两个人的两首文学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为何宋江起义在历史上几乎默默无闻,连史书几乎都没有记载。而黄巢的起义则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农民运动,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对象。因为文如其人,从文章里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及抱负来。
但是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啊。为何施耐庵就选择了宋江起义来写《水浒传》呢?跟宋江同时的方腊起义,那影响可比宋江起义大了去了。但硬是被施耐庵写成了宋江的配角,成为被宋江虐的菜。更有趣的是宋江由于《水浒传》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黄巢呢,除了研究历史的,恐怕知道他的人是不多的,最起码跟宋江相比,这下子是被宋江完爆了。也就是说,真实的宋江比不过真实的黄巢,而文学的宋江却胜过文学的黄巢——虽然黄巢的诗比宋江的写得好。这是怎么回事呢?该怎么面对这个尴尬的现象呢?
这只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释了。人要成为一个传奇,有时候是不取决于他的,不仅是他做的事,他的才华如何,而是来自他人的塑造,加上大众的心理期待,甚至是误解。在《水浒传》中,无论梁山好汉刚开始的时候是多么打抱不平,打家劫舍,破坏朝廷的纲纪,但别忘了,他们打的是替天行道的旗帜,是不反朝廷的。所以最后宋江他们是被招安了,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也是被招安的结局。所以,在《水浒传》这部书里,根本的思想并不是危害朝廷,并不是鼓励大家去造反,也就是说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并不危害当时的统治阶级,甚至还能帮助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教化,让那些破坏分子向宋江他们学习回头是岸。同时,这部书里的兄弟情谊又满足了大众的心理期待,因为大家也都想自己身边都是如同梁山好汉的那种同生共死的朋友、兄弟,这就能够帮助它的传播。而黄巢呢,历史上对他的定位是极坏的,是杀人魔王,如同妖魔一样的,所以,没有文学作品歌颂他,大家都是把他当做一个反面教材的。所以,这就导致了黄巢起义虽然影响很大,但是就流传不广,黄巢虽然文学水平高于宋江,也没有宋江知名度高了。
这也说明了文学作品的巨大作用,它可以再塑人生。《水浒传》里的宋江是这样,而《三国演义》则更突出了。这本书简直是颠覆了历史上真实的周瑜了,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伟大形象,刻意将周瑜塑造成一个心胸狭窄的形象,尤其是周瑜竟然是被诸葛亮三气之下而气死的,真是狗血之极的安排啊。历史上的周瑜那可是奇男子,大丈夫,风流倜傥,多才多艺,文武双全,但是,像这样的盖世英才肯定是老天爷最喜欢的,所以老天爷早早地就让周瑜病死了。而且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根本就没有诸葛亮什么事,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如果没有诸葛亮借东风,恐怕周瑜早就得吐血而死了。所以,正是由于文学的塑造,刘备他们那一帮人都是正面的形象,而曹操那一帮人都是负面的形象,而孙权那一帮人全都是蠢傻呆的配角了,就这一本书,活脱脱将历史上的人物形象变成了另外的面貌。
所以,还真别小看文学的作用。正是文学的巨大作用,才导致了黄巢和宋江死后的别样人生。无论在才华和起义上,黄巢都完爆宋江,但在知名度上,宋江却又完虐了黄巢。不知道这俩人地下有知,碰头的时候会聊些什么,是不是会说:“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是两码事,看开就是了,别较劲。”而关于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大家想了解的话,那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著作《诗学》是必读的,感兴趣的可以读读哟。不仅经典,还有帮助睡眠的效果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