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些人来说,死亡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原标题:对于有些人来说,死亡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对于有些人来说,死亡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一谈到死,

原标题:对于有些人来说,死亡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对于有些人来说,死亡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一谈到死,许多人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话题。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路上没老小,为什么不能正视死亡呢?

在西方国家电影里经常看到过4、5岁左右的小孩穿着正装和大人一起参加葬礼。参加葬礼是给自己上一堂人生课,是最好的现场教育。让我们从小学会坦然地正视死亡。基督教使西方人面对死亡比较从容,而佛教让东方人恐惧于死亡而慎言。或许只有经历了亲人的死,一个人在面对死亡上才会真正成熟起来。西方人的坟墓修得像公园一样,人们随时可进去与生死对话,并且接受了人终将死去;

“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有两种人:面对死亡哭喊的人,面ˊ对死亡安静的人。”-----《巴萨提的颜色》

在地摊买过一本书叫《西藏生死书》。书中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中国人什么都能忍受,家庭矛盾、工作矛盾、社会矛盾能都忍,但是在死亡面前却忍受不了。太多的人面对死亡的第一个心理反映就是恐惧和震惊。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太需要这种人文精神。

中国人太缺乏生命教育和爱的教育了。。。所以才会在西方文化涌入后迷失,归根结底我们根本不了解生命的意义,中国缺乏死亡教育,在中国的家庭里,死是一个忌讳的词,西方那种墓地和住家比邻的现象,在中国很少见。人们一般不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很少象西方那样壮年时即写好遗书。达芬奇说,勤劳的一生,带来安宁的死亡。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有恰当的死亡教育,人们可以更加从容的面对死亡。

从小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多么有必要,只有正确认知生命,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中国人一向避忌谈死亡这个话题,【但是连死的意义都不清楚,又如何谈活着的意义呢?】

梁启超说:“我们中国人是乐观主义者,小说戏曲大都以团圆结束,不像西方人之悲剧结尾;我们崇尚月圆、完美、和谐,也不同于日本人之崇尚枯山水、不平衡、不对称;我们面对死亡显示的是留恋、不甘心,使得我们沉于享乐、懒散、世俗,迷于金钱、官位,而悲剧意识。到临死了以后才大彻大悟。西方人说:向死而生。意指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如何活着。人只有生的通道是平等的,走向死亡很少一致,只有这种大灾实现了这种平等,可见平等的背后代价很大。

中西关于生命关怀的路径错位,使得中国人在生命意义的追问上遵循“向生而死”的方向,通过生的了解去领悟死的意义;而西方的追问却是“向死而生”,借助对于死亡的思考去猜测生的价值。不敢面对死亡就是不敢【剖析反省自己。】

【一个外科医生的忠告】:"〝没有信仰,你能不能平静面对死亡?没有信仰,你拿什么来拯救自己和别人的灵魂?〞生死不是说大话,我由衷地说句:〝我们需要信仰,需要纯正的崇高的信仰。〞

信仰死亡是一种解脱,信仰死亡之后就能拥有上帝视角,就像反恐精英里死亡的角色,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能看任何想看的景色,唯一的遗憾不过只是“活人”看不到了而已。

然而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从一出生就过着不太“公平”的生活,医疗水平的不公,社会环境的不公,以及没完没了的痛苦和疾病。

虽然媒体口中的医学水平,已经发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了,但(他们)仿佛不在此列。

对于一些经常拥抱苦痛折磨的人来说,死亡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在天堂也就没有了苦痛,没有了疾病,没有了在这个“熔炉中”的标签和条条框框,也能去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去了。

我们都渴望自由,可能也只有先行者才能有资格体验自由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