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北京之收生姥姥,也就是接生婆

“收生姥姥”是对旧时京城产科医生的尊称,也叫“吉祥姥姥”。对收生姥姥还有一些不敬的称谓,如“稳婆儿”、“收生婆儿”等,当时这一职业并没有划归中医界。

其实,中医界早在宋代的太医局就设有产科,还有专门培养妇产科的学生机构。宋朝杨子建先生早在元符元年(1098年)就著有《十产论》,而后的李师圣、郭稽、朱端章等都对产科以及婴儿保育方法方面多有著述。

收生姥姥

明清以来,以收生为职业的姥姥一般都在自家门前挂有招幌,上写:“快马轻车,x 氏收洗”的木牌,在下面还有一块红布条。收生姥姥多是家传而成,先是打下手开始学习,具有一定的经验后才能挂牌营业。当时的姥姥们多是文盲,基本上全凭经验收生。

收生姥姥

收生姥姥的助手称为“抱腰妈妈”,另外还有一位打杂儿的妈妈。在收生时屋里挂上窗帘、门帘,冬天还要笼火烧炕。在炕边的地上撒上一些炉灰,上面再铺上些菖蒲草,孩子就生在菖蒲草上面。古代,无论贫富人家,孩子都是这样生在地上。这就是老北京人俗语常说的:“这孩子嘎啦一声就落地!”

从民俗方面来讲,孩子降临世间必需要接到所谓的“地气”,而在死亡后还要埋在地下找到“地气”,所以江湖的春典术语把去世称之为“土点”或是“土了”。产妇在快要生孩子之前,必须先由家人到香蜡铺请一张催生娘娘的神马儿供在祖宗板子上,再由产妇的婆婆与收生姥姥们一起上香磕头。要是产妇曾经患有什么月子病,收生姥姥还会让产妇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用来化解。

收生姥姥

若是肚子疼,就让产妇在刚刚生完小孩之后,急忙喝上一口小米儿粥,再把口中残存的米粒吐在窗户纸上,然后再用上一根绣花针扎上一粒米放到催生娘娘的神马儿旁,如此这样肚子今后就不会再疼了。

孩子的衣胞按照习俗是埋在院子里的,收生姥姥用布包紧捆好新生儿,只待第三天来做“洗三”的仪式,这就是孩子生平第一次受洗礼过程。即便是生活困难的人家,您可以不为孩子办满月,但“洗三”的仪式却是不能没有的。

旧时,收生姥姥只管接生,大人孩子的性命是由天而定,谁也不会怪罪收生姥姥的接生技术有什么问题,即便是出了事儿也只能认命。这就是俗语常讲的:“生孩子就与阎王爷隔着一层窗户纸,不是小孩死就是大人亡!”在收生姥姥为产妇接生时,产妇的婆婆要与家长等上香跪拜,求助平安顺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