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五中操场,学生们举着俞敏洪的照片,开心地听着他演讲
“一个曾经的留级生,让无数学子的人生升级;从未留过洋,却组建了一支跨国船队。他用26个字母拉近了此岸和彼岸的距离。胸怀世界,志在东方。”这是2009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俞敏洪的颁奖词。昨日,俞敏洪来到襄阳,给襄阳四中、五中的学生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
1 你是与众不同的
4月12日11时,俞敏洪从荆州赶到襄阳。
13时30分,与20多名襄阳五中学生在校史馆交流40分钟后,转场,到操场给5000多名学生演讲。15时,结束演讲,赶往襄阳四中,16时,与学生交流40分钟后,转场,到操场给学生演讲,18时,活动结束,离场。
4月10日,新东方“梦想之旅”活动启动,俞敏洪每天到一座城市,至少参加两场活动,这种密集的交流与演讲,紧张而有序,这是他的风格。
交流只有40多分钟,20多名学生,每人都能提一两个问题。为了节省时间,学生们每次问到一半儿时,俞敏洪都会迫不及待“抢答”。有的学生因为表达不完整,不得不在俞敏洪回答后补充提问。回答问题时,俞敏洪双手抱头后仰,翘着二郎腿,显得很放松,但他回答问题的语速很快。俞敏洪说:“我多回答几个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少一些困惑。”
俞敏洪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you are different”(你与众不同)被多次提及,这位创办英语培训航母的江苏江阴人,被誉为“英语教父”。他坦言,网商作为一个彻底的新兴行业,没有传统行业那么多的关系户、论资排辈或刚性的学历要求,而是更看重你的实战能力,如果你能力出色,快速成长为某部门的技术骨干或重要员工,那你的年薪就将直奔30万元。通过利用一部手机在家创业,我已经帮助了很多人一年时间实现月入十万以上有钱有闲,想创业的朋友请加一五九二六八九四五八七,你身上的确有别人难以轻易取代的过人之处,比如某个模块的技术权威,后台存储开发的技术核心,或者在测试、前端开发、运营维护等环节成为公司骨干的话,那40~50万元的年薪也在向你招手。现在的教育都是一个模式,缺少对学生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培养,是有缺陷的。
在襄阳四中、五中,他都会问学生们几个同样的问题。如喜欢学习的举手,想当状元的举手,有自己喜欢的女生的举手,等等,现场举手的情况,成为他评点的话题。
在要求“喜欢学习的人举手”时,数千人的现场,只有几十人举手。俞敏洪说:“学习本来可以满足人的好奇心,可现在学习却成了苦难,把学习与命运挂钩,不考状元不行,不考名校不行,这往往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在被问及“男生们有没有喜欢的女生”时,同样只有少数人举手,他就说:“看看孩子们有多压抑,五六年的时间,竟然没有一个喜欢的异性。”
他的这些观点,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有人问:“你是怎么培养孩子的?”他回答:“我儿子喜欢3D打印机,我给他买了两台,孩子拆了装,装了拆,现在都不能用了;我的女儿在15岁时独自到非洲做义工,我也支持她去做。”
俞敏洪说:“只要孩子的根是正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是正确的,其他的,就遵从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吧。”
2 遵从自己的内心
“我是北大毕业,马云是杭州师范大学毕业,我的智商明显比他高,当然,长相更不用说了。”为了调动气氛,俞敏洪演讲过程中不时会讲几个笑话。
不管是演讲还是交谈,他都保持一副乐呵呵的表情。演讲过程中,一名家长走到台前拍照,第一次,他突然中断演讲,摆了一个POSE,配合其拍完;第二次时,俞敏洪不乐意了:“这是老师还是家长?我要请他出去了。他的这种做法,打断了我的演讲。”
俞敏洪就是这样率性。
他教育学生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根据喜好来做事情。
新东方曾做过一项调查,目前,55%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现在大学可以换专业,那换专业的学生呢?调查结果让俞敏洪失望,45%的大学生在换专业后依然不喜欢。究其原因,是学生们先选大学,后选专业。“国外学生会先问兴趣,而国内学生是考什么分,这个分能进什么大学的什么专业。”俞敏洪说。
3 每天进步一点点
很多学生问:当初复读两年,是不是只想考北大,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答:“第一年高考,我英语考了33分,第二年55分,我看到了进步,就想,第三年至少能考77分。”
俞敏洪说,每一次进步,都会给他带来信心。然而,考上北大确实在意料之外。他当时的目标是考个师范学院,从农村迁到城市。
从北大辞职到创办新东方,有三年的时间,俞敏洪陷入迷茫。但他坚持读书,保持进步的心态。
有些时候,努力并不一定就能成功。为了出国,俞敏洪努力了三年,被美国大使馆拒签一年半,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陈冬青(原型是俞敏洪)被拒签后高喊“美国人民需要我”,俞敏洪说他没有真喊过。“去不成美国,但不能因此放弃努力,可以改变目标再努力。”俞敏洪说,如果不是有三年努力出国的经历,就不会对出国这么熟悉,就不会有新东方。
中国人有句话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痛苦也往往来源于此,因为一直生活在跟别人的比较中。
俞敏洪说:“其实成功有时候很简单,就是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比较会在无形中增加压力。”责任编辑:陈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