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旅游》“议事厅”专栏:
关于负责任旅游五点看法
【2018年第2期《中国生态旅游》杂志“议事厅”专栏以“如何让旅游成为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加分因素”为主题,在高于萍主编主持下开展讨论,参加人有王琪(知名旅游投资行业观察家)、陈耀(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钟林生(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罗冬波(旅游与休闲规划专家)和本人。现将本人的言论转发于此,小标题是本人加的】
一、“负责任旅游”的含义
國內外目前尚未形成公認的“负责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的定义。以本人的理解,这个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从责任主体而言,旅游管理方(政府)、经营方(企业)、消费方(游客)和目的地(居民),这4个方面的机构与人员都要承担相应责任;以责任的客体而言,对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等4个方面都具有历史性责任,所谓“历史性”责任就是说不仅要对今天的地球及人类负责,也要对未来的地球及人类负责。即是说,这种责任包括时间、空间和参与旅游的所有主体都有责任。
我也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即上述4方面的旅游参与者都要以“尊重、自律、节约与回馈”四大核心价值为基础,开展负责任的旅游活动,以维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地扩大正能量、降低负面影响。
具体地说,政府方要采取切实的法律、政策、规划、监管等措施规范旅游相关方的行为,保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经营方要对自己的商业活动负责,旅游消费者要对约束自己的行为,珍惜和节约使用旅游地的资源,不对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传统产生负面影响,尊重和回馈目的地民众的尊严和福利;旅游目的地民众也要对自已的行为负责,尊重和善待游客的尊严和权益,形成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游客和居民等四方面的良性互动与互利共赢。
二、发展旅游能把青山绿水变成“金海银山”是有条件的
四十年来,中国旅游业以狂飙突进的方式走完了西方国家百余年的路程,依靠改革开放的机会与环境,依托丰厚而独特的文化遗产和多样而奇特的自然景观,取得的巨大成绩有目共睹,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消耗性使用也相当突出。全国凡是交通比较方便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森林草原无不划入了旅游开发的范围。全国2/3以上的省区都把旅游业列入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开发的范围遍及各个角落、各类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即使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有的省区把全域及其全部地市县都列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广度、力度达到空前的地步。
多年来,人们总是强调旅游业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作为”,但无数事实表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其开发建设必定要以损耗一定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代价。虽然与开矿建厂对资源的显性消耗与环境的有形破坏有所不同,但若不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盲目或过度开发,或者经营管理不当,同样会对生态环境与自资源造成的或明或隐的破坏,也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某种负面作用,甚至永远不可修复的突难性后果。
旅游业并非是“无烟工业”和天生的绿色产业。有种说法,只有开发旅游就能把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变成“金海银山”,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全国约有80%的自然保护地在开发旅游,海南省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8个存在未经审批的旅游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没有优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就没有品质旅游。以往那种不计环境与生态成本而盲目的、运动式的发展旅游不仅使生态环境遭到了威胁,而且也危及到旅游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不赞成“处处能旅游、时时可旅游、 行行加旅游、人人享旅游”的说法
我国旅游业已经从40年前的北京、上海、西安、桂林和广州的几个点、一条线扩展到31个省区市,虽然发展仍不平衡,但从面上、量上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正在从旅游大国走向强国。旅游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一样,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发展转变成为主线,稳中求进稳中向好是工作的总基调。制定规划设计与建设方案是实现这个转变的前提与关键,否则就是一句空话。鉴于这个大背景,在制定旅游规划设计与建设方案过程中,特别需要解决好做优存量与适度增量的关系。
在宏观层面,区域旅游规划必须抓住重点、留有余地,为修复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留出充裕的空间与时间。我不赞成在区域规划中一览无遗地把全部区域都安排完、开发尽;不赞成一个省把所有的市,一个市把所有的县,一个县把所有的乡镇,为了照顾各地的“情绪”都按排开发项目,也不赞成“处处能旅游、时时可旅游、行行加旅游、人人享旅游”的说法人,这既不可能、更会导致开发性破坏。每个地区都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划定预留发展区域以至禁止开发区域,给后代留下充裕的空间。应该相信后人必定比今人聪明,更有能力开发得更好,不要想在我们这一代、我这一任期把我管的这个地区内的资源都开发完。
在中观层面,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中,既要建新的更要利用改造旧的,着力优化存量存量、适度新建增量。在“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的口号下(暂且不说这个提法欠妥),不少地方政府和投资商特别青睐在自然风景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处女地”,新建各种面积广、建筑量大、档次高旅游度假区或旅游综合体,在滨海现区填海造岛。相对而言,普遍不重视利用改造老景区。其实,在原有的观光游览型景区基础上增添休闲度、娱乐康体项目有很大余地,既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备,又可集约利用土地和自然风光资源,在建筑规模总体上做减法,在旅游产品更新上做加法。
在微观层面,旅游项目、特别是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项目规划设计,要严格控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在这方面做减法;尽可能提高绿化率,在这方面做加法。在各类生态环境涵养区、自然保护地的规划设计时,严格执行“禁止开发区”的总体功能定位原则,按照核心区、试验区、缓冲区的界定设置项目,禁绝打“擦边球”。按照海洋法严格控制人工岛建设,可建不可建的坚决不建。这方面规划设计师要顶住权力的压力与资本的诱惑,“不为五斗米折腰”,坚持职业良心。同对对违法建设的决策者、审批者、投资者、设计者、施工者、监理者统统追究违法责任。
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中产阶层的壮大,全社会的旅游需求将会巨量倍增、永无止境。在旅游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中,充分盘活存量资源、珍惜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对资源与产品“喜新而不厌旧”,是转变规模式发展、走向集约化增长,从而破解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矛盾的必然途径。
四、不认同“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
现在有一种说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并给旅游扶贫定时定点、规定解决10%贫困人口的指标,有些地方甚至把旅游扶贫的指标分摊到下面,再把指标分派到村到户。这种做法非但达不到扶贫目的,可能会对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压力与风险。
贫困地区往往是荒山缺水、交通阻隔的边远地区,这种地区基本不适用旅游式扶贫。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难以保障,再把游客引过去,可能会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劣,也达不到扶贫的目的。至今仍是成片贫困的“老少边”地区,如大别山地区、大秦岭地区、云贵山区,大多不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即使邻近著名景区、靠近大中城市的地区,乡村旅游只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渠道之一,只适用于部分地区、部分农村、部分农民,并不具有普遍性。。
各地农村是否有条件开发、何时开发和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不能下指标、赶进度,不能“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情况的脱贫致富方式。如果用“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主渠道”的思路去推行旅游开发,一轰而上、遍地开花,结果浪费宝贵的扶贫资金,而且会增加一些不伦不类的垃圾建筑,损害乡村风貌和乡野环境。精准旅游扶贫首先是精选发展旅游的乡村。
五、大力倡导“负责任旅游”
一般认为,2002年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第一次负责任旅游国际会议,签署《在旅游目的地进行负责任旅游的开普敦宣言》,是负责任旅游的开端。2003年南非发布《负责任旅游手册》,2011年南非出台《国家负责任旅游最低标准》,负责任旅游的指导原则和行为标准逐步构建起来。
国际旅游界认为,作为一种旅游方式,负责任旅游是指满足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旅游,并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国家公园是实践负责任旅游的主要场所。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对入园的游客人数有严格限定,北边的帕富里门每天限定330人入园,南边的克鲁格门限定800人。在园内行驶的车辆必须限速在每小时50千米,遇到野生动物时必须停车。园内严禁乱扔垃圾、携带违禁品和吵闹喧哗。国家公园首先招收当地员工,占3100名员工总数的90%。克鲁格国家公园附近社区的脱贫比例高出周边其他地区一倍。公园还行不同票价,本地人门票价60兰特(1兰特约合0.59元人民币),其他地方的南非人为120兰特,外国游客为238兰特。在负责任旅游的推动下,南非旅游业在2004年取代黄金产业,成为南非经济创收最高的产业。
1998年世界旅游组织提出“可持续旅游”,2002年联合国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建议定为“生态旅游年”。负责任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在环保、减排、惠民等理念方面有共通之处,但三者的角度不同。我的理解是,“生态旅游”主要指一种以自然为基础的一种旅游产品或活动,“可持续旅游”指发展旅游业的普遍原则,要求贯穿于一切旅游行业、产品和活动之中。“负责任旅游”是对各相关旅游主体(政府、企业、游客、居民)的一种使命、要求和规范。
负责任旅游的理念在我国尚未流行,有些企业开始宣布以此为经营宗旨,如穷游网、三亚海之行旅游、张家界金蚂蚁旅游等,宣称要“做中国最负责任的旅游企业”,值得提倡。建议新组建的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倡导,中国旅游协会等发起,在旅游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导向,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负责任旅游的规范,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和绿色环保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