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 陕北榆林地区的民族和姓氏


null


榆林地区境内,原始社会出现的部落氏族为五龙氏,居住在今清涧城北50余里的五龙山等处。奴隶制的夏商时代,有鬼方古氏族。从陕北考古队在清涧县高杰村乡李家崖村西、无定河东岸台地上发掘古城址,出土文物证明属“鬼方文化”。西周时代,这里以翟(狄)戎族为主,史称严狁(荤粥、勋育)、白狄、赤狄和胡林。秦统一六国后,扶苏、蒙恬出镇上郡,带兵30多万,各族士兵与本地土著民族进行第一次融合。到西汉初年,这里为匈奴人所据,武帝时从西域诸国中迁入一批龟兹降人(龟兹也叫立兹、屈兹,居住在今新疆库车县),在今榆林市古城滩设龟兹县,北部边境住有匈奴人。东汉时这里曾居住过内附东汉政权的南匈奴,西晋时期从今山西省迁入部分鲜卑人,东晋时赫连氏建立大夏政权(赫连氏为匈奴人之一支),又将关中的一部分吴人强迁定居。南北朝时的主要居民是匈奴、鲜卑,隋朝时一部分突厥人自北迁入。唐朝允许甘肃、山西等地的党项、羌、拓拔部族和折掘氏移居此地,个别地方有吐谷浑及胡户居住。到了宋朝,党项、羌、拓拔部族得到较大发展,直至成为反抗北宋统治,建立独立政权的一支强大势力。明代初期榆林长城以北的大片地区有许多蒙古族与当地汉民杂居,也有一部分从全国各地迁来的难分种族的移民。当时居住于横山黑木头川,当地人叫蛮婆蛮汉的,他们不事劳动到处流浪,妇女专为人相面,说吉利话,还会一点“海上法”。很可能是吉普赛人,还有人认为是党项、羌、拓拔部族的后代,但都缺乏有力的佐证。

null


综合各种资料,历史上在这个地区居住过的民族至少有:华夏、戎、狄、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羌与折掘氏等。一族中又有若干部系:如戎族有大、小、之、犬、朐衍;狄有白、赤;匈奴有屠格、铁弗及南、北两系;鲜卑有慕容、宇文、吐谷浑;羌族有拓拔、折掘、野利、烧当等等。总而言之,历史上多民族聚居、共同开发和建设了这块土地。其间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造成这一地区战乱频繁,使有的民族迁入,有的民族迁出,有的民族与汉族融合而消失。旧《米脂县志》所云:“其地居民四千年来,历经蒙人游牧、华夷杂处和汉族殖民三大阶段”,是有一定历史事实依据的。据1988年统计数字,榆林地区人口总数为271.62万人,其中回、蒙、壮、苗、藏、土家、维吾尔、满、侗9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合计近1000人,占不到0.3%。不过,现代的这些少数民族与古代民族已有不同,而本区现在居住的少数民族,不少是后来进入的,并非土著。

null



null


从清光绪年间各县的乡土志、氏族族谱,和各县人口普查资料,本区大致有韩、马、郝、孙、张、李、刘、高、杭、雷、黄、伍、陆、白、安、冯、蔡、麻、纪、崔、阎、苏、钟、侯、叶、郑、辛、胡、吴、文、朱、杨、赵、彭、徐、田、曹、时、兰、柴、任、梁、秦、方、陶、传、戴、史、薛、景、牛、许、吉、贺、余、汪、霍、贾、温、常、陈、花、郭、柳、姜、周、孟、姚、党、宋、沈、拓、折、延、呼(延)、彪、续、赦、苗、米、黑、耿、康、袁、鲍、魏、蒲、慕、石、何、丁、武、姬、卜、雏、封、董、钱、艾、祁、蒋、鱼、范、谢、杜、林、蔚、庞、童、强、井、靳、申、乔、惠、邢、尚、豆、胡、吕、宫、罗、匙、师、凡、亢、邵、代、邓、逯、弓、仁、鲁、樊、褚、段、唐、席、加、于、潘、成、宁、严、岳、燕、路、韦、巩、栾、卢、天、万、巳、南、车、屈、梅、相、泰、裴、毕、尉、尤、孔、金、边、钞、关、长、江、聂、智、施、盛、夏、程、齐、邱、寇、甄、冷、左、焦、毛、潭、庄、和、行、欧阳、刀、殷、卢、解、柯、葛、杰、茹、元、侠、伍、詹、穆、育、言、玉、沙、龙、向、谷、冠、尹、柏、祝、年、胜、恩、色、龚、涂、蒙、肖、狄、奕、楚、新、晋、薄、克、需、芦、欧、铜、洛、仲、乐、断、青、初、东、岩、针、忠、郇、慧、雇、单、方、游、阴、阳、章、晏、符、闵、牟、曾、娄、扁、连、思、云、訾、渠、应、商、皮、甘、汤、池、郎、铁、逍、勾、鄂、楼、郜、冀、翟、湛、俎、虢、莫、滕、芤、蕲、廖、暴、卞、仇、童、熊、萧、谢、郗、蘧、边、宓、符、燕、沙、宇文、第五等300多姓氏。一些较大的姓氏有:王、强、马、史、高、杨、常、李、马、惠、刘等;而蕲、俎、湛、郜、铁、池、第五、芤、滕、莫、虢、鄂、勾、郎、牟、楚、奕、新、裕、忠、闵、訾、宓、奥、巫等几乎是一人一姓。

null


本区各地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豪门大姓,如北朝和隋代的朔方夏州(今靖边)鲜卑族宇文部的莫豆干家室中,最突出的宇文氏,家族中出了著名历史人物宇文贵、宇文忻、宇文恺等。这一家族从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迁居夏州,积极接受汉族文化,成为五六世纪中国历史上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


府州折氏:依据文献,折氏家族属党项羌族,他们统治府州300多年。从碑石墓志得知,折氏累世和汉族通婚,如折德扆原配路氏,折御卿配苏、杨、王、梁氏,折维忠配刘、李氏……除个别出自鲜卑、藏族外,其余姓氏多属汉族,其中不乏名门闺秀和望族子弟。可以这样说,折氏先世源出党项族,随历史的发展,逐渐混血汉化了。

null


麟州杨氏:后晋天福年间(940年前)杨信镇守麟州,不久便被任命为州刺史。后周广顺2年(952),杨信去世,子重贵(杨业已去太原做事)、重勋继任州刺史,重勋及其后辈数代多人,从五代末到整个北宋期间,世代居住麟州城并任麟州文武官员,从宋欧阳修为杨琪撰写的墓志铭可以证明,杨为麟州豪族。


夏州李氏:羌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相当强悍的少数民族,它有许多分支,各有不同的部族称呼,其中拓跋部族在唐太宗贞观3年冬闰12月脱离吐蕃的约束,从青海逐渐迁在今红柳河沿岸的原夏州地定居,部族首领拓拔思恭在唐懿宗咸通14年(873)为宥州刺史。在唐王朝平定黄巢起义中,拓拔思恭率兵万余勤王,拓拔思忠战死,拓被封为新设于夏州的定难军节度使,赐皇家李姓,并赐铁卷,统领夏、银、绥、宥、盐诸州。宋朝时,主持夏州的李彝殷赐姓为赵,将李继棒赐名为赵保忠并将其留住京城。李继棒的族弟李继迁举兵反宋,其孙李元吴在灵武登基建立夏国,历史称为西夏。可见无定河流域是西夏发祥地。

null


除以上几姓外,各县都有一些大姓,如绥德马、王、张、郝、霍、蔡、安等,吴堡薛、慕、丁、辛等,清涧白、惠等姓,府谷苏、王、刘、杨等姓,神木刘、王、贺等姓,横山曹、韩等姓,米脂高、艾、杜、贺、李等姓,佳县张、刘、李、高、王等姓,榆林解、尤等姓,定边高、王、刘、张等姓,靖边张、温、任等姓,子洲马、王、李、苗等姓。从各县志“风俗志”看,明清以来,除土著人外,从外地移来的人很多,这些同姓人在一个地方居住,出现了同姓村。


由于历史原因,本区原来同姓同宗,后来分户、成为两支,如米脂高家、艾家。据高家宗谱载,原系兄弟二人,世祖高庆,元时从安徽庐州府迁来,因另立门户才有“东高”、“西高”之别;艾氏分“老艾”、“小艾”。老艾祖籍四川,一世祖到陕北做官,定居米脂;“小艾”原姓李,由山西逃难到米脂,卖砂锅为业,入籍艾氏,后代称“小艾”。绥德、横山、米脂李氏自称为汉李广之后裔,出自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县西北),而当地土著李姓人数亦多,同姓而不同宗。榆林叶氏从《叶兰家谱》中得知原是李姓,祖居于米脂李站附近,系李自成同宗,李自成失败后明降将唐通率兵先从山西进入米脂大肆杀戮,李氏怕受株连而改姓叶。本区霍氏由明洪武初年由霍山(在今山西霍县)迁来分居于绥德、清涧、安定3县,明天启年间,安定红石峁村兄弟3人迁到吴堡,一居霍家山,一居舍窠渠,一居霍家沟。吴堡另有霍氏,人口不多,正是明代前的老户。横山响水《曹氏家谱》称“始祖讳兴,河南滑县人,官绥德卫后指挥使,宣德年间迁怀(怀远)迨成化初,支派繁衍”。而米脂、吴堡等地曹姓明代由晋迁入。姓氏变迁比较复杂,同姓不同宗现象比比皆是。


来源:陕北文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