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毒品历史,要从发现毒品开始

当今世界最为著名鸦片产地的“金三角”,位于缅、老、泰三国的交界处。这里不仅出产上好的大烟,同时由于当年三国的共产党和其它政治组织常在此出没,鸦片与政治交织在了一起。演出了一幕幕影响至今的闹剧。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这些共产党组织中的部分成员不仅成为了经济上的暴发户,同时也成为有悖于人类文明的犯罪分子。在具体的运作中,以“组织”的形式和动用武装力量进行集团性贩运,成为当时萨尔温江流域的一大景观。这支武装贩运烟土的队伍,不亚于60年代的罗星汉马队,也不亚于70年代坤沙的走私武装。

  缅甸共产党于1989年3月由于内讧分裂成为缅甸北部的4支民族武装,一直割据至今。在他们的土地上,是今天“金三角”鸦片85%的产地。

财富与毒品,共同构成了“金三角”地区的显性要素。在此背后,则掺杂着隐性的民族矛盾、武装暴力与政治利益。13具中国船员的遗体在枪战后的第三天被陆续发现,行凶手段之残忍,不管是混迹“金三角”多年的老板、船员,还是长期关注这一地区的研究者,给出的评价都是一个词——不可思议。“金三角”地区虽然向来动荡,但以如此手段行凶,当属罕见。

  广义的“金三角”,还包括缅甸北部的掸邦、克钦邦、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北部及老挝的琅南塔省、丰沙里、乌多姆塞省,及琅勃拉邦省西部,包括大小村镇3000多个,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自19世纪末西方国家在此推广鸦片种植以来,这里便与毒品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峰时期,每年经“金三角”地区贩运的海洛因占世界总量的60%~70%,而该地区海洛因的年生产能力能满足全球海洛因消费量两年的需要。

  2000年之后,“金三角”地区大力推广“替代种植”,罂粟种植大幅下降,占世界总量的份额已从1998年的66%下降到10%左右。可是,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9月13日发布的《2011全球苯丙胺类合成毒品评估报告》显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包括冰毒、摇头丸在内的新型毒品“重灾区”。从2008到2010年,老挝、缅甸、泰国和中国西南等大湄公河地区缉获的这类新型毒品增加了3倍,从3200万粒猛增至1.33亿粒。2010年,云南冰毒缴获量超过海洛因缴获量,是同期缴获冰毒最多的一年。

  

 美丽无比的罂粟花,在缅共后期已经盛开。正因为有了缅共人民军这段鸦片贸易的历史,4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地理“金三角”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缅甸北部的掸邦地区,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注目的鸦片产区。“金三角”鸦片经济圈因此而更加广大,同时,它赋予了传统的鸦片贸易与鸦片商道以更加丰富的意义。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