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1862~~1874)朝时间较短,瓷器制作基本沿袭前朝,制作量和传世量较少。官窑器值得一提的是同治皇帝大婚时的定烧用瓷,一般器型硕大,彩绘多红,寓意多为龙凤呈祥、吉祥如意、多子多福、鸿喜齐天等,但存世极少.
【清同治 粉彩百蝶大地瓶 】
秋拍藏品交易a135700z 睿嘉,保利,匡时,翰海
本品为晚清御瓷难得恢弘巨制,其形制硕大,造型规整端庄,气势恢宏,通体施釉莹白温润,通体以粉彩绘“百蝶富贵”图,所见彩蝶翩翩起舞,姿态各异,设色华丽,俱不相同,笔意工整,翅质表现细腻,无论点、擦和线条均流畅生动,宛若趣意盎然的国画小品。“蝶”与“耋”谐音,因此百蝶寓有“寿至耄耋”之意。口沿下饰粉彩夔凤纹,但见夔凤于花丛中穿飞翱翔,身姿优雅,体态舒展,近足处饰莲瓣纹,莲瓣之上亦绘夔凤穿花纹饰。整体绘画精细,釉彩明艳,甚为精彩。
官窑器多用“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或“同治年制”四字楷书青花款,少数仿康熙的白地红彩瓷用“同治年制”四字楷书红彩款。还有少量“体和殿制”款的粉彩瓷,字体书写十分规范。另外,还见有金彩款、抹红款,在茶叶末、窑变釉瓷器上多见刻款。民窑瓷器流行红彩篆书图章款,但字体不正、书写潦草。
同治时期民窑粉彩,一般而言,胎体有的轻薄,有的厚重,两种均较粗松;以指轻扣圆器的胎体,发出的声音较尖,似金属铜声,此为清末瓷器的共同点。施釉稀薄,呈莹白色,质粗松软,釉面不够平整。制作不规整,厚胎者更为粗糙笨拙。色料中因施加粉质较多而显浓厚。有的延续前朝传统施绿釉里,因色泽浓重,施彩较厚,釉面不够平整,呈波浪釉,但因无细小的皱纹而独具时代特色。纹饰笔法稚拙,布局凌乱,缺少生气。
粉彩的工序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将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低温烧成。粉彩瓷器充分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运用各种丰富的彩料,使画面风格近于写实。瓷面光泽透亮,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粉润柔和,秀丽雅致。粉彩所用的颜色种类多达数十种,每种彩料根据不同的画面需要又可派生出多种色调。
同治朝现存官窑粉彩瓷器,大部分是御窑厂专门为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烧制的餐具和陈设瓷。这些宫廷用瓷,装饰风格基本相同,除了少量用冷色地外,大都以浓重的暖色做地,如大红、大绿、明绿、明黄、藕荷等色地,绘寓意万寿喜庆的花鸟、花卉纹饰,题材丰富,同治皇帝大婚粉彩餐具以明黄为地,绘红蝠金团寿、五蝠捧寿、蝴蝶双喜、梅雀与丛竹等达十多种纹饰,都是经过“大内”批准制作的。
粉彩装饰从清代开始在原“古彩”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形成。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可说是到了兴旺阶段,装饰手法上绝大部分都是从中国画来装饰的,从大量资料和实物样品中可以看出清代这段时期,粉彩已不是原有“古彩”的那种用线不分浓淡,用色单调,只靠几种颜色的表现形式,而是在造型上吸取了中国画工笔重彩用线有浓淡变化,用色自然写实的表现手法,由原来古彩用线单调,无浓淡用色、无阴暗层次,演变成具有中国画用色丰富,阴暗层次强,用线有浓淡粗细之分。花叶用广翠加以打底色,分出明暗层次,花头也巧妙地用玻璃白打底然后再用洋红、净苦绿、紫色等加以洗染,这种工艺操作方法完全是国画工笔画中的操作方法,其效果简直是中国画在陶瓷上的再现,不同的只是所用材质不同。采用中国画装饰的粉彩瓷,其工艺性更加和中国画表现技法溶为一体了,粉彩在这段时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有些精品在皇宫中才可享用。直到现在仿古瓷中的粉彩精品都要落上清康熙,乾隆年间制的底款,以示是代表当时粉彩的顶峰时期的象征,而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中国工笔画为特征的粉彩装饰纹样,其价值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