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绘:最日本的表情(2)

null

null


null

菱川师宣作品

null

铃木春信作品

null


喜多川 歌麿·美人图

浮世绘产生于江户时代,那是日本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随着城市文化的兴起,商人阶层掌握了大量财富。但是他们被歧视性地归为社会最底层——町人阶层。所谓町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市民,市民阶层崛起以后,产生了一种市民文化。市民文化突出地表现在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中。他们表达了日本市民的种种情趣和审美,他们的精神追求以及对人生感官生活物质化的追求,而且是一种着迷的、狂热的追求。

对那个连砍头都会根据出身,分成三六九等待遇的封建体制,日本的市民阶层在政治上没有出路之时,索性将内心的压抑、反叛转向娱乐生活,浮生若梦不如纸醉金迷,他们可以千金买笑,他们可狂可浪。浮世绘就这样应时而生。

过去,有人对这样一种市民文化多是给予贬义的评价,但是事实上市民阶层的崛起,代表着日本社会的未来。他们在日本工业化的过程中,会成为社会的主体。因此当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批浮世绘的时候,仍然能感到个性的张扬,平民的崛起,感受到时代大步向前的冲击力和一种不管不顾的自信、轻松与狂热。


2

浮世绘起源于日本民间流行的言情小说插图。

酒井先生说:“一开始,浮世绘都是由画家一张一张画出来的,后来由于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浮世绘的人越来越多,就变成了可以印刷的版画。不久,一个名叫菱川师宣的人,将浮世绘从插图中独立成了单个绘本。”

菱川师宣所处的年代是在浮世绘发展的最初阶段,他被公认为浮世绘创始人,但那时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单色,或者仅有两种颜色,以手印刷。

后来,随着版画印刷技术的进步,浮世绘变成了彩色。

初期的浮世绘叫作墨摺本,当然是以黑色为主;这之后,逐渐开始在墨摺本上增加色彩,最初是加红色,叫作丹绘或是红绘;之后又增加了一点绿色,有的还会使用油漆,慢慢地,浮世绘色彩开始鲜艳起来,但是还没有达到色彩特别丰富的程度。到了铃木春信[1]的时代,江户(东京)艺术家中产生出一种被称为锦绘的多色木版画,“锦绘”受到中国明清拱花印法的启发,在拓印时往往压出一种浮雕式的印痕。铃木春信推动浮世绘雕刻师和印刷师的技术协作,发展了浮世绘的表现形式和技术。从他之后,浮世绘就被称为锦绘,意味着浮世绘达到了色彩非常鲜艳、非常美丽的这样一个境界。

如果按照内容划分,浮世绘大约可以分成八种:

一是美人画。以年轻美丽的女子为题材,主要是描绘游女、艺伎或茶屋的女郎。

二是春宫画。这些画作者一般不署名,有些是公开印刷发行的,有的只在非公开场合流行。

三是役者绘。以著歌舞伎演员为题材,肖像画与广告传单的形式都有。

四是鸟羽绘。类似现代的漫画,得名自鸟羽僧正。他常常将人物的手足画得很长、很滑稽,属戏画的一种。因此现代的漫画在发展初期亦被称为鸟羽绘。

五是名所绘。描绘著名旅游景点、名川大山、江河湖海的风景画,除了满足当时没有迁徙和旅行自由的民众对名山秀水的憧憬,也作为旅行手册应用。

六是花鸟绘。以花、鸟、虫、鱼、兽为题材。

七是武者绘。以传说、传奇、历史小说中的武士为题材,中国的关公和赵子龙也在其中,但幕府规定不得绘制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时代以后的武士。

八是带有实用功能绘本。如亲人去世时的追悼肖像画的死绘、做防治天花及麻疹的护身符之用的疱疮绘、麻疹绘等。

浮世绘中影响力最大的,非春宫画莫属。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浮世绘中的春宫画多为由十二帧图构成的组画,一些艳本又包含若干种春画,依此推测,春宫画的绝对数量似应为万余种(套)。

春宫画又可以细分为枕绘、胜绘、濡绘、笑绘、秘画、秘戏画、偃息图、艳画、艳本等,以枕绘最为通俗。

说起春宫画,酒井先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的确,几乎所有的浮世绘高手都是画春宫的高手。首先菱川师宣就是春宫画的高手,他的这些画成为了浮世绘的样本,后来的一些绘手都会根据他的蓝本去进行春宫画的创作。但是日本是有法律的,你个人愿意有这样的春画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够在公共场合做展示,画家也不敢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春画上,如果写上去,很可能要被抓去进监牢的。”

浮世绘春画2013年在大英博物馆展出时,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的石上阿希博士解释说:“春宫图是一门深度艺术,和普通的情色画作不一样。”她认为,在当时,这些作品很多时候都是供女性欣赏的,并取材于当时东京的红灯区。这些画作在当时也被拿来作为未婚女性的性教材。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斯克里奇教授表示,和希腊式的美感不同,在东亚国家,被布料包覆着的人体似乎更为完美。“人们觉得华服比肌肤更加性感,露出皮肤只会让人联想到在街上打赤膊的工人,或者是在公共澡堂的情形。”

日本人对于女性之美,尤其是对某些部位的美会特别着迷。当日本女性穿上和服时,喜欢把脖子和后背这两个地方刻意地露出来一点。这个地方的肤色也特别白润而且线条圆滑,就好像有点像要脱衣服,实际上又没有脱的感觉。使浮世绘多了些“赤条条”来的意味。

在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统治下,属于权贵阶层的高雅文化艺术,在庶民眼中则是装腔作势,文化艺术情欲化、世俗化是对统治阶层的软反抗。于是浮世绘和花街柳巷、歌舞艺伎都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自然,德川幕府不会坐视不管,他们将浮世绘列为“黄毒”来打压,但结果却是越禁越流行。

如果一个人,白日里谦恭有礼,日暮下放荡淫逸,他不会有道德的不安,日本文化里并不把享乐与德行对立。浮世绘这种毫不遮掩、直接表达情色的态度,也被视为人性的解放。很多人会认为浮世绘是用纪实性的描述表现江户时代日本市民文化崛起以后的情色放荡,把浮世绘里不堪入目的场面描写看作是日本浮世绘的主流,甚至是它的主体。

酒井先生则认为,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撞之中,与其说这是一种流行趋势,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在庶民的世界里,绝不仅仅只是女色春宫,他们也有闲情雅趣、也有喜乐哀愁。春宫画的浮世绘,是不能见诸大庭广众的,它属于一种私人性的收藏。在市场上进行交流和流通的浮世绘,多是反应市民生活方方面面风情的绘画,与情色毫无关系。


[1] 铃木春信(1725?—1770) 日本浮世绘早期代表人物。他推动浮世绘雕刻师和印刷师的技术协作,发展了浮世绘的表现形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