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家谱,投身宗族事业
我有生以来,除了钟情于诗词、书法、周易与马列主义以外,还特别喜爱中国历史。平时只要见到历史资料,总想拿来读一读,有些重要的东西,还要用笔记下来,打算将来写一些历史方面的东西,为保存历史资料,研究中国历史做一点贡献。由于我没有专门学习过历史,所以如何在历史事业上有所建树,以前总觉得心里无底,不知从何处下手。然而大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全国逐渐兴起了“姓氏热”与“修谱热”以后,机会终于来了。因为研究与编修家谱也是研究历史的一部分,因此,我便立即投身到编写家谱,积极从事宗族事业中去了。
提起续修家谱,必须把灵璧县邱氏的来源、迁移的轨迹、历史演变和先人修谱情况等简单说一下。
我们灵璧邱氏从全省来说,是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当时大约有8000多人。这些邱氏人口中,除朝阳镇的陆圩,渔沟镇的吕庄,尹集镇的门王,杨疃镇的小邱家以及大路乡的刘贯庄等以外,其余90%以上都是梦江公等兄弟3人的后裔。
梦江公兄弟3人于明末动乱之际,自江苏睢宁县邱花园迁来我县浍沟附近的马场,不久,梦江公及其三弟又迁至今县北邱楼,二公梦林迁至今朱集乡浍庙。后来三公一支又迁往今禅堂乡邱家与杨疃镇邱庙等村,梦林公裔孙也有几支从浍庙迁往今朱集乡邱圩村。
梦江公兄弟3人迁来灵璧后,他们的后人曾在清朝前期立过谱。据说当时编写的家谱是手抄本,这种手抄本在清同治年间由于战乱而失传了,直到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才在圩主培初公与睢宁县的培荩公的主持下,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又重新修了一次。这次编写的家谱仍是手抄本。手抄本有好几本,到文革时,只有梦林公后人荣德公保存的一本完整无缺,邱庙的一本也残缺不全,其余的都失传了。
下面再谈谈我们灵璧邱氏家族近几年来的修谱情况。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荣德叔已年近古稀。有一天,他指着家谱郑重地对我说:“从我大爷(全济公)手中接过的这本家谱,我已保存了20多年了,大爷生前不止一次地嘱咐我,他说邱家就这一本谱了,不能再失传了,你一定要好好保管下去。”停了停他接着又对我说:“现在我在世的时间也不多了,这本谱必须转交给下一代继续收藏。我再三考虑,我们邱家只有你能担起这个责任,因为你有文化,喜欢历史,责任心也强,现在我把这本谱交给你,你不但要好好保管,以后有机会再领头续一次。”听了荣德叔的话,我当即表示,一定不辜负重托,把邱家的家谱保管好,续编好。
接到荣德叔移交的家谱以后,平时一有机会我就拿出来看一看,同时一边看一边研究,揣摩它的编写方法和内容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揣摩,发现这一部家谱在内容上太简单,如序文、人物传略等,完全是空洞无物的八股文,所写的人物、事件等既没有时间、地点,也没有具体记述;在世系吊线图这一方面,只是按长幼顺序罗列了一代代人物的名字,这些人既没有生平简历,也没有居住地址;同时标题混乱,“支”、“派”、“房”混用。看到这样的家谱,我在心里初步设想以后续谱的方法、式样等,决心编出一部科学、严谨、全面,经得起推敲的惊世之作,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眼到了二十世纪末。这时由于经济、政治上的原因,在文化领域也掀起了一股“复古热”,从此,所以传统文化得以弘扬。表现在谱学方面,就是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对姓氏,以及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支派的探讨与研究。这样编修族谱之风就渐渐兴起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灵璧县的邱氏自然也不甘落后,不少人则纷纷发表续编家谱的看法和倡议了。面对这种大好形势,我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不闻不问,于是顺应潮流,续修邱氏家谱的想法就在我的头脑里萌发了。
那是2000年11月的一天上午,我正在自己的宿舍里看家谱,这时在尤集供销社工作的邱振元进来了。他一看我手里拿着家谱,就提出重续家谱的问题。当时我也表示同意他的这个意见。我们围绕续谱的问题漫谈了一段时间,最后双方形成共识:一、这次续谱采取松散式的方式进行,不成立组织,不搞声势,找几个有文化的人逐门逐户登记,登记好以后再统一编写,然后把编写好的谱稿交代表会议审查通过,最后再筹款付梓。二、为了避免互相干扰,互相扯皮,全县三大支系——梦江公支系、梦林公支系、梦三公支系分别进行,不再统一编修。
共识形成以后,我就指派河南庄的增平向梦江公支系的聚居地东邱楼和梦三公支系的聚居地邱庙等村发出倡议书,要求各支系行动起来开展续谱工作。倡议书发出后,邱庙等村的全体宗亲立即响应,他们在邱庙村党支部书记增宏的主持下,马上组织一般人搜集材料,逐户登记人口,编写成册,筹款印刷,至2001年《邱三公家谱》便刊行问世了。而东邱楼梦江公支系的人则迟迟不动,直到2003年11月以后才开始行动,仅仅经过短短的三、四个月,《邱大公家谱》便草草编好付梓了。
我们梦林公支系的续谱工作,在苗河村党支部书记邱朝栋的支持下,在我和增义、增平等人的负责下,自2000年初冬起,慎重而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着。
我们几个人的分工是这样的:增义负责宣传;增平负责河南庄、王集、尤庄、王巷、张庄、吕庄、陆圩等几个村的人口登记;我除了负责统筹规划、编写以外,还兼任我村前半部分以及浍庙、大园、邱小庄的人口登记;其余几个人,如王巷的德勤、大园的德福、邱圩村的振坤等,也为本片的登记与筹款等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我们开始修谱不久的2001年3月16日,我忽然接到山东肥城市石横镇史志办、石横镇左丘明文物修复保护委员会的邱国川先生的来信。他在来信的开头一段开门见山地说:从山东泰安市农业银行的润生宗亲那里听说,你在安徽灵璧县(尤集)中学任教,你有追远思源、尊祖敬宗之心。接着,他把邱氏的来源以及发展演变过程详细地叙述了一遍。在这一大段叙述中,他说我们海内外的邱氏都是古炎帝的后裔,又说姜太公的三子吕印(即穆公)为了纪念营丘建都,故以丘为氏,至清雍正年间,为避孔丘圣讳而改为邱氏。邱氏自开姓祖穆公起,衍传至二十世,出了个文宗史祖左丘明。为了纪念这位文化伟人左史丘明公,现在山东省政府在左子故里山东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筹集巨款建造左丘明陵墓,因此致函海内外左史丘明公后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尊祖敬宗做出一份贡献。
看了国川宗亲的来信以后,在肯定积极一面的同时,也对其个别方面持有异议。例如,他在前面说穆公是开姓祖,而在后面又说穆公的二十世孙左史丘明公也是开姓祖,意思好像是所有海内外的邱氏都是丘明公的后人,都应该为扩建丘明公陵园而出钱出力。我当时觉得,要我们出钱出力可以,但要我们盲目认祖,我们决不会答应。因此,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和国川先生之间虽有过多次书信来往,我给他寄过书法作品与颂扬左丘明的诗作,他也给我寄来过书作、家谱弁文以及有关左丘明的历史资料等,但我始终没有肯定我们这一支是左丘明公的后人。来信中只是说,听老年人说我们是丘处机后人。
经过将近2年的调查走访,逐户登记,按照老谱一一对照,反复审核,耐心细致地认真编写,一部初具规模的《邱二公家谱》终于脱稿了。书稿写成后,我们立即召开了各房代表会议,研究关于续谱的一些重要问题。
代表会议于2002年秋在我家召开。到会人员有增义及其四子邱锋、增平、德民、德宝、德仁、振坤、增元、德银、朝礼等20来人。会议议程主要是集体审稿、确定领导班子成员、筹款、印书等。
会议开始后,首先由顾问增义致辞,接着大家公推我为主持人,发表有关本次续谱会议的重要讲话。讲话以后,就是确定领导班子成员名单。这时我提出本届领导班子定名为西邱楼续谱领导小组,组长由苗河村党支部书记邱朝栋担任。我的讲话一出口,增义马上纠正说,这次续谱自始至终都是由我发起并主持的,朝栋只是个配角,因此,组长一职理所当然地应由我担任,朝栋只能任副组长。增义的一席话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于是我也没有推辞就担任了组长,朝栋为副组长。同时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有德勤(王巷)、德民(王巷)、德道(大园)、德树(吕庄)、大学(陆圩)、德银(邱圩)、德福(大园)、朝礼(邱圩)、朝光(邱圩)、增芳(邱圩)、增化(邱圩)等为组员,增平(河南庄)、振元(浍庙)、振坤(邱圩)、大斌(萧县)为联络员。
确定领导班子成员以后,紧接着是筹款印书和审稿。在筹款问题上,议定根据各村或各房要谱的本数和办公费用等,规定每个上谱的在世男丁每人2—3元。家谱计划印30本,每本定价预计75-80元,书印好以后,一手交钱,一手交书。在饭前审稿时,大家在肯定书稿质量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我当即表示接受大家的修改意见。
会后,根据群众意见,对谱稿进行最后一次审核后,就交到尤集街李龙打印社排版印制了。
2002年底,家谱印制结束了,于是我就通知各村代表来请谱,可是过了年把几个月,家谱才发出去20来本,还剩八、九本发不出去。原因是有的村,如大园,原打算要2—3本的,到拿书时,付款人出于私心却变了卦,只要1本。还有的村,如吕庄,这个村的邱氏宗亲对修谱的热情是很高的,但由于收的款不知被收款人搞到哪里去了,所以只好免费送给该村1本。更让人气愤地是,陆圩的邱氏在续谱初期也是同意参加的,但当要他们筹款时,大多数都不愿意给,只有大学等两三家交钱请了1本谱。到最后一结算,我本人亏损了将近300元。现在回想起来,实在让人可气可叹!
还在我们梦林公支系的家谱付梓之前,即2002年秋后,山东的国川宗亲又来了一封信,信封里除了信函外,还夹寄了两张《编谱简报》。看了来信以后我才知道,旅居香港的大实业家邱家儒先生拿出巨资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总会下设中华丘(邱)氏族谱研究会、基金会等。同时要求总会以下以市、县为单位成立分会,为实现家儒会长倡导的“修建祠墓、编修宗谱、兴教育贤”三大任务而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