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传人符秀英:一针一线绣出靓丽人生

原标题:黎锦传人符秀英:一针一线绣出靓丽人生 ▲黎锦传人  符秀英 『 执着的人终会成就梦想, 辛苦

原标题:黎锦传人符秀英:一针一线绣出靓丽人生


▲黎锦传人  符秀英


『 执着的人终会成就梦想,

辛苦的付出终会有回报

经得一番风霜苦,

方得梅花扑鼻香。

1

2018年6月9日凌晨7时许,一架空中客车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腾空而起、直冲蓝天,向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呼啸而去。

    

坐在靠舷窗位的符秀英,却没有心思欣赏窗外景色。她随身携带的手工编制黎锦包里,装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红彤彤的证书和沉甸甸的金质奖章。

   

▲符秀英获奖证书

 

6月7日至8日,在天津市召开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全国共有99人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海南省获此殊荣的有3人,符秀英是其中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符秀英,这位来自海南岛大山深处53岁的黎族妇女,在逆境中依靠着家人的鼓励提携、大山的恩赐和自己不懈努力,将海南独特的黎锦技艺发扬光大、传承四方,尤其是将双面绣做得一枝独秀,成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符秀英双手绣出幸福花,被誉为“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深深扎根于大山生活中,生活也给了她丰厚的回报。如今她是白沙黎族自治县少年宫培训中心教师,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非遗培训项目特聘教师,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 海南省 “优秀民间艺术家”和“海南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人才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

▲符秀英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奖章


空中客车在拨云穿雾,53年艰辛的人生路和蹉跎岁月,像一幕幕高清画面,在符秀英的脑海中回放。


2


绝处逢生,全因姑姑一句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当代著名作家柳青在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中的这句话影响了不止一代人。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啰

黎苗人民在这里生长

高高的五指山紧紧相连

弯弯的三江水碧波荡漾

一只翡翠镶嵌在龙背上

南海明珠泛着银色的光

    

动人的旋律在流淌,优美的歌声在传唱。这个美丽的地方是海南中部,她以”二琼一白“著称。“二琼”:琼海、琼中也;“一白”,特指白沙黎族自治县。

    

这里被誉为“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云的故乡”, 自然风光堪比人间天堂,但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属于国家级贫困县。1965年4月,黎家妹子符秀英就出生在白沙县南开乡高峰村。

    

高峰是白沙海拔最高的村委会,地处鹦哥岭腹地和核心保护区、南渡江源头。这里贫穷偏远落后,不通自来水、不通电、无网络通信,是全省仅有的两个不通公路的自然村。不少村民一辈子没下过山。个别村需要步行2个多小时,换乘摩托车、汽车,5个多小时方可抵达县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高峰村还有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乐观向上的符秀英


符秀英是家里长女,打懂事起,就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在她的记忆中,老家的房子是三间透风漏雨的茅草屋,中间是吃饭和煮饭的地方,旁边是父母睡一间,小孩睡一间。“一间茅房三石灶,一条野藤挂家当”。由于受到饥饿的折磨,她经常要到山上挖山薯、野芭蕉,再捉些青蛙或小昆虫来充饥。符秀英从小就经受了贫困、落后带来的磨难。

    

饥饿、贫困中,外婆手中的黎锦绣,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丝亮色。在她刚刚7岁时,就跟外婆学着绣了一些简单的图样。到上中学时,她有意无意地跟着大姑织了一些简单的装饰布条。谁曾想,这一绣,会在若干年后使双面绣和她的生活永远融化在了一起。

    

符秀英父亲在南开乡粮站工作,为了让孩子们能吃饱饭和将来能有些出息,父亲向领导申请将秀英妈妈及全家人一起搬迁到了南开乡粮站。这是白沙最偏远的乡镇,不通公路,不通电,晚上点煤油灯照明。贫困依旧,符秀英和弟妹们每天帮着妈妈种稻谷、挖地瓜和刨木薯,日以继夜、年复一年的劳作,使她累弯了腰。


晚上望着星空,她在想,哪里才是我人生的出路?

    

17岁那年,因家里困难,符秀英初中刚毕业被粮站照顾参加了工作。生活趋于稳定,相继结婚生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年底,已下岗的符秀英又遇厄运,相濡以沫的丈夫因心肌梗死突然离世,撇下她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如何养活孩子和自己成了最大的难题,符秀英当即陷入困境之中。

▲认真创作的符秀英


“你跟我一起学双面绣吧,学了总会有出路,等我走了,你再想学也没人教你了,我这手艺就失传了。”2006年8月,在符秀英最无助的时候,年过八旬的大姑符明兰这样对符秀英说。符明兰是白沙远近闻名的双面绣高手,曾被邀请到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授课。老一辈人的技艺必须要有人传承下去,也许会对改变命运有所帮助呢。符秀英想到自己儿时跟外婆学黎锦时打下的基础,以及前两年闲暇时跟大姑学习双面绣的经历,不禁动了心。

    

大姑的一句话,符秀英一动心,命运开始发生根本改变。能改变命运的,只有自己!


3

拉呀拉,拉呀拉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眨眨着眼睛看着娃

水中的月亮不说话

多像妈妈的斜襟褂

起早贪黑忙不停哟

如同美丽的槟榔花

    

黎族有语言无文字,很多独特的文明都是通过歌谣或者刻在陶器、牛皮凳、织板等生活用品或言传身授延续下来。大姑符明兰更是没有读过书,是个一生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黎族阿婆,可她却成了双面绣方面的高手,技巧也是跟着妈妈身后一针一线学来的。

   

2006年8月,符秀英开始跟大姑学习黎族双面绣针法,从下岗职工变成了职业绣娘。学习后才知道,双面绣可不是一般的宝贵财富。

    

黎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孕育、创造了精湛的民族技艺。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黎族织锦被称为纺织“活化石”,见证了黎族人民对文化的挚爱与坚守。其中,黎族双面绣图案十分精美,在一块底料上,以针引线,按照图案,用直针和扭针绣出正反两面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所刺绣的图案有人纹图、大力神纹、蛙纹、龙纹、鹿纹、鸽纹、鱼纹等100余种,体现了黎族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也反映了黎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白沙的双面绣以精巧细密的技艺、精美绮丽的图纹花色驰名,在黎锦中一枝独秀。

▲符秀英作品《龙凤呈祥》

    

然而双面绣和别的民族的绣,比如说苗绣有什么区别?一般人还是云里雾里、一脸懵懂。符秀英经过学习和思索,终于悟出了些门道。

    

苗绣是十字绣针法,汉族地区刺绣是以图案画出来才刺绣。比如说我国的湘蜀苏粤四大名绣,都是把图案画出后才绣出来。黎族双面绣刺绣是不画图案的,心中有图案想绣什么就直接绣出来。双面绣又叫做没有底稿的刺绣,不画稿才是它最根本的特色。

▲符秀英双面绣作品《大力神》

   

双面绣是黎族人民生活的活化石,堪称纺织物界的“国宝大熊猫”和“海南黑冠长臂猿”。随着对双面绣的深入了解,符秀英越来越感觉自己的路选对了。心灵手巧的她很快对双面绣痴迷起来,不分昼夜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早也绣,晚也绣,走到哪里绣到哪里,绣不好便重绣,直到自己满意,直到姑妈点头为止。

跟着大姑照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符秀英肯定会很快成长起来。然而,姑妈却在半年后因病离世。符秀英只能独自前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今后的道路,全靠个人的修为和造化了。

学习刺绣最难的就是构图、搭配颜色,而古图腾就是祖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为提高技艺,符秀英几乎走遍了全县黎族同胞居住区,寻找当地会双面绣的老人,虚心向她们请教双面绣的针法和图案,以及传统的纺织印染技术。

    

这些老人分散居住在元门乡向民村,牙叉镇儋州村、志道村、旺巴村、牙琼村等地,距离都差不多,就是坐三轮车到半路还要走1个多小时才到村。去的时间有车坐,回来没车,晚上6六点钟走路到家都十点钟了。一路艰辛,有时她都想哭,但想想学到新的图案又高兴。图案和技艺,都是老人们一辈子的心血,他们可不会轻易给你看呢。

▲符秀英作品《挂件》

 “开始每天早上去村子里面拜访老人,然后看到漂亮图案,就在那里学习,绣到下午再回来。她们不给我拿图案回来绣,就只能在老人家里学习绣。每天都去,后来看到我是认真学的,老人家就同意我拿图案回到县城复印。必须真心、真诚才能取到真经,学到真章。”想起当年学艺之路,符秀英感慨万千。

就这样,符秀英不仅搜集到了60多种黎锦双面绣图案,还掌握了搭配颜色的技巧以及自己种植植物染料用来染色的秘诀。明白了刺绣用线是以红、黄、绿、黑、棕、白调色,黎锦以4种颜色为一组,根据自己的爱好随意搭配。

除了跟老艺人学图案,她还去图书馆、书店看工艺美术方面的书,参加文博会看黎族文化展览,逐步提高艺术修养和造诣。

 

4

执着的人终会成就梦想,辛苦的付出终会有回报。经得一番风霜苦,方得梅花扑鼻香。


如今符秀英的双面绣作品,越来越出神入化、招人喜欢。作品服装在当地卖,工艺品针对外地游客,不仅在本地有了回头客,就连外国人也喜欢,在各类展销会上供不应求。有一次在北京,符秀英的一幅作品得到几名美国留学生的赏识,最终以1800元的价格买下,这让符秀英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省市文化部门发现了符秀英这棵民族技艺的“奇葩”,为她成才创造了更多的条件,送她去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并聘请她当上了白沙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黎锦双面绣培训班老师。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符秀英的名气越来越大,双面绣订单越来越多。为保证质量,符秀英每次只接两三个订单。曾有人提议简化刺绣图案和绣法,速度就能快一点,钱就可以多赚一点。符秀英认为,黎锦双面绣是一种文化传承,少了一针一线都会失去它的特色和魅力,失去它原有的价值。


有了市场更要坚持民族特色,才能显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符秀英始终一丝不苟按传统工艺操作,作品也经受住了市场考验,目前一幅作品能卖8000元至1.5万元不等。她用13个月时间绣的白沙著名景观《美女峰》60cmx180cm双面绣作品,2016年在北京卖出了8. 8万元的好价钱,另一幅用8个月时间绣的同名作品,2017年也得到了同样的市场回报。那幅每天绣13到15个小时、绣了三个月的《龙凤呈祥》,最后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靠着不懈奋斗与创新,符秀英迎来了人生的艳阳天。黎锦双面绣的收入,不仅供养了两个孩子到大学毕业,还清了丈夫去世时留下的房贷,她还获得了县、省乃至国家的多项奖项和荣誉称号,赢得了“海南双面绣第一人”的雅号。


5

苏木红,蓝靛蓝

粉红色,茜草染

姜黄柒,黄色艳

牛锥树皮染棕色

乌墨树皮黑得鲜

窗外天高云淡,木棉花儿红。符秀英正在白沙县少年宫里的黎锦双面绣培训班授课。歌谣是说明哪种植物染哪种颜色:蓝靛草(蓝色)、苏木(红色)、姜黄柒(黄色)、茜草(粉红色)、牛锥树皮(棕色)、鸟墨树皮(黑色)。她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便于同学们理解。

 “当初我学双面绣的时候,只是为了有口饭吃,后来凭借着双面绣技艺致富了。当面对身边好多生活还不富裕的姐妹时,我就动起了心思,想让更多的人学会这门技艺,带动周边农村和下岗妇女就业,我就开设了双面绣培训班。”符秀英微笑着说。符秀英创立了“白沙黎族双面绣民间绣坊”,免费为妇女们提供销售平台。符秀英说:“脱贫攻坚,黎锦双面绣是一条好路子。当前黎族纯手工双面绣的市场需求量很大,一幅完整的双面绣按照普通工完成时间大约需要近两个月,可以产生8000元的经济效益,相当于每月可以给姐妹们带来4000元的经济收入。”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符秀英不这样想。她积极向上,乐于助人。传授技艺时,毫无保留。多年来她摸索钻研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四个工艺,下乡采集的60多种花纹图案,都毫无保留地与姐妹们分享。阜龙乡可任村的符小兰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平时,没有任何技能的她也只是在家里带孩子做家务。符秀英下决心帮助符小兰摘掉贫困的帽子。那以后,心灵手巧的符小兰便跟随符秀英及县里的几位老师学习黎锦技艺。2016年底,符小兰不仅为家里盖了新房,还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符小兰的绣品正通过符秀英的黎锦合作社以及农村淘宝电商平台远销世界各地。

▲织黎锦,一针一线一匠心

符秀英带动当地妇女学习黎锦双面绣技艺,靠针线绣出了致富美景,更为黎族双面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相继被评为白沙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近年她走遍海口、三亚、琼海、东方、保亭和五指山等地,还在国内北上广以及深圳、南宁、济南、贵阳等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览,还到澳门特别行政区、日本兵库县等地,进行成果展示暨学术交流,让海南黎族双面绣文化发扬光大。

▲符秀英传授技艺言传身教

在11年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工作中,符秀英已学会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四大工艺。符秀英创作的双面绣作品已达30余件,收藏有传统服装15件套,为传承黎锦技艺做出了重大贡献。符秀英常常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学员:“今天你是我的学生,明天你就是别人的老师,我可以做到的,你们也一定能够做到。黎锦双面绣就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培养黎锦后人,把它永远传承下去,符秀英不辞辛苦,不计较个人得失。她心中有个梦想,要为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

▲符秀英教学员们认识染色植物

在白沙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符秀英已培训学生506人,8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织绣技艺。2010年至今,符秀英还在白沙、保亭、五指山、三亚等地,培训下岗工人、农村妇女累计3178人,培养出1个省级黎锦传承人,近20个县级黎锦传承人。就连从海南省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女儿符丽容,也在她的感染下加入了非遗传承,目前已成为县级黎锦传承人。


6

问及符秀英今后的打算,她在微信上给笔者发来了8个字:


一辈子,一件事,传承。

一个普通的黎家女,在文化传承中把生活过成诗。我们的耳畔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

作者:黎家美沙酮,海南知名网络大V,自由撰稿人

注:图片除@黎家美沙酮 拍摄和符秀英供图外,其它图片由@张开日月眼 摄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