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勤一直作为反面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首民谣:“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放着鬼子他不打,专门欺负老百姓。”朴实无华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刻画出韩德勤不抗日专反共的反动嘴脸。但韩德勤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隐藏在普通民宅中的古民居
民国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故居,座落在洋河镇米市街中段西侧。故居坐北朝南,是极具苏北特色的古民居。
韩德勤故居兴建清代乾隆初年,当时他的祖上买下了这片基业,后经扩建完善,共计大小房屋36间,为三进三出院落,建筑面积750平方米,院落总面积1026平方米。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仅存三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现为其族人所有。
效仿叔父,投身国民革命
韩德勤的叔父韩恢,辛亥革命的元老,孙中山、黄兴的忠实追随者。他参加黄花岗起义,为敢死队成员,起义失败后保护黄兴杀出重围。光复南京期间,任敢死队队长。袁世凯恢复帝制后,韩恢又奉孙中山之命,回到上海,任讨袁军第三军军长。1917年孙中山设大元帅府于广州,准备北伐,任命韩恢为江苏招讨使。1922年,他被江苏督军齐燮元密令上海淞沪警察厅厅长徐国梁诱捕,解送南京,同年11月1日,被杀害于南京这座他参与光复的城市,年仅35岁。孙中山闻讯后十分悲伤,追授其为陆军上将。葬于南京卫岗,成为首位葬于中山陵的民国政要。
韩德勤以叔父韩恢为榜样,先后就读于江苏陆军小学、保定军校等,从军报国。韩德勤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完整而系统的军事教育。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好友、也是他的贵人——涟水的顾祝同。1918年保定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川军做下级军官。凭自己的才干升任号称“天下第一团”的团副,而团长就是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刘伯承。刘伯承是除顾祝同外,对韩德勤人生有重要影响的第二位同龄人。
1925年韩德勤在四川军阀内战中负伤,回到洋河镇养伤,此时他已有淡出军界的想法。而老朋友顾祝同早在1920年远赴桂林投奔孙中山,1922年结识了保定军校的师兄蒋介石,成为蒋一生仰仗的亲信。春风得意的顾祝同几次写信召唤韩德勤去广州,韩犹豫不决,而那时候正在上海的刘伯承得知后,约韩德勤到上海见面,力劝他去广州找出路,并赠送川资200元。在两位好友的劝说下,韩德勤终于做出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南下革命的大本营广州,投身国民革命。
功在国家、民族的抗日将领
抗战期间,韩德勤担任第2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89军军长。89军从此成为韩德勤最重要的资本。后又代理江苏省主席,担负保卫桑梓的重任。
参与徐州会战徐州空前惨烈,日军华中派遣军北上,意欲与主战场的华北派遣军会师,合击中国军队。韩德勤指挥的二十四集团军在阜宁、宝应、高邮、南通、如皋、东台等地展开激战,成功阻击了北进之敌。白崇禧后来在回忆录中评价道:“五战区于徐州会战时,韩德勤为江苏省主席兼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保有苏北、皖东以至运河以及通海公路(南通—海州)之北端,且迭次向津浦路南端游击,减轻我第五战区之特别威胁,于台儿庄之胜利有间接之贡献。”
策应武汉会战日军虽然占领了徐州,但韩德勤的部队还保有战斗力,分布在苏北广柔的土地上,时时反击日军,策应武汉会战。其中最有名就是宿迁保卫战,可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
当时驻守宿迁的是国军89军33师198团,198团长刘振璜是宿迁刘圩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
1938年11月20日,日军分兵四路直逼宿迁县城,对县城形成包围圈。198团守军没有重武器还击,仅凭工事坚守,援军又久久未至,全团终于不敌,刘振璜与副团长吴绍文同时牺牲。而驻扎在宿迁的另一支由两淮盐警大队改编的游击纵队第3总队亦参加了保卫战,总队长胡文臣战死。宿迁县城沦陷。
敌后六年游击战1939年是韩德勤与他的极为艰难的一年,是年2月,日军调集第21、第5、第21三个师团,大举进攻游击区,并出动飞机轰炸韩德勤部队所驻扎的睢宁、宿迁、沭阳、淮阴等地。韩德勤和他的省政府机关差点被日军合围消灭。但韩部依然能抓住一切机会反攻,1939年冬季,曾一度收复被占领的江都、高邮县城。
在韩德勤部和日军厮杀之际,新四军派部队悄然渡过长江,向江北发展,于是和韩德勤部产生了冲突。1940年9月底,兄弟阋于墙,新四军和韩德勤部爆发了黄桥之战。
黄桥战役后,主力丧失殆尽的韩德勤处境更为艰险,日军更加大了扫荡的力度。江苏省政府驻地兴化很快陷落,韩德勤所能控制的只剩下盐城、阜宁、淮安、宝应四个县的部分地区,四面被封锁,弹药难以补充,粮食供养不上。韩德勤的部队一直坚持到1944年。年底,韩德勤调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前往驻地安徽,离开了苏北。从此,永远地离开了他为之热爱的故乡,成为漂泊在外的游子。
浓烈如酒的家乡情结
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贵为省主席,他每次回家,快到村镇时,便下车下马,安步当车,表示对家乡人的尊重。颇得乡人赞许。泗阳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会说泗阳话,就把皮条挂”。
1933年,中国地理学第一人,泗阳藉张相文去世。韩德勤前往吊唁,并敬题挽联:“是一代才负一时望具不可一世眼光为国效驱驰一鸣惊人夫岂徒文苑儒林平分一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有横扫万夫手笔等身多著作万流仰镜要当与山经海志永寿万年。”
在抗战中的1938年,他的家乡泗阳只有一所初级中学,初中毕业的学生要到外地才能继续深造。当时任省政府主席的韩德勤决定在泗阳办一所高级中学。不久日本侵略军占领泗阳县城,于是在王集西小刘圩办起一所高中,定名为:“江苏省第九临时高级中学”。后更名为“树强中学”。为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3年,韩德勤主持再版民国版《泗阳县志》,并为再版亲自作序。
晚年客居海岛的韩德勤时刻思念生他养他的故乡,尤其那弥漫着浓浓酒香的米市街。1985年当两岸关系松动时,他立即派自己的弟弟韩德考回乡探亲,看望他的旧居和家乡父老。他还把照片给三弟带回,表示在方便的时候亲自回家看看。他对家乡的洋河大曲更是念念不忘,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品尝一下。洋河酒厂曾专门为韩德勤设计一套深褐色的名酒商标,生产优质洋河大曲,经香港转赠给他。可是,上天并没有把回乡的机会留给他。
1988年8月15日,韩德勤病故于台北家中,享年96岁。此前一年的1987年,他的老哥们顾祝同去世,再前一年的1986年,他早年的同袍、另一位重要引路人刘伯承逝世。三人皆得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