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撑起的港珠澳大桥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近日,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英国每日邮报、太阳报、镜报,美国CNN等在内的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并称其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这座历经14年之久打磨而成的中国桥梁工程之剑,拥有了太多的世界第一:世界最长的钢铁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拥有世界上最重的沉管隧道、最深的沉管隧道、世界上最精准的海底对接……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意义被概括为链接港珠澳三地的明星桥,三地经济的融通桥,桥梁工程建设的名片桥。

 



 

   今天我们既不谈它的各种第一,也不谈它对于三地的经济意义,我们来谈谈港珠澳大桥给中国带来的工程经济价值和带给中国制造业的深层思考。

   港珠澳大桥的工程经济价值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建筑史上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在立项之初的2004年,建设中涉及的技术中国只掌握35%,荷兰和丹麦掌握50%,还有15%是全世界都需要突破的技术难题。到了港珠澳大桥终成坦途正式通车的2018年,中国掌握港珠澳大桥建设中100%的技术,从原材料到施工现场多艘3000多吨级的吊船等众多大型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

    1.原创节省巨额成本: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建成耗资1200亿人民币,但是如果最初维持世界桥梁技术结构,依靠引入荷兰和丹麦的技术,建设成本将达到2000亿,甚至3000亿人民币。

    2.十四年技术积累,经济价值正在发酵: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中国桥梁的最先进水平,更是全世界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的最先进水平。这意味着,港珠澳大桥中所蕴含的工程技术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就拿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港珠澳大桥专门设计研发的测量海流、盐度等的大型设备为例,比丹麦的设备先进得多:丹麦的设备系统每小时预报一次,中国的设备每分钟预报一次;丹麦的设备预报精度以米计算,中国的设备系统则精确到厘米。这种大型设备成本价为3000万人民币,目前国际市场价为5000万欧元,12倍的价值增长完全来自国际顶尖的内核技术。

   目前,德国、丹麦海峡通道项目正在筹备建设初期,5个承包商中已有3个来到中国邀请曾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企业参与他们的建设项目。承接这种世界级跨境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巨大的。港珠澳大桥建设初期,我们曾试图向丹麦寻求技术解决方案,对方就开出了仅咨询费就15亿人民币的天价,这就是技术垄断的价值。未来掌握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大型设备及精细加工等高端技术的中国将成为该领域内的翘楚。未来,这些垄断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酵。

 



 

    港珠澳大桥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深刻思考

   港珠澳大桥建设前后实施了300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超过500篇,出版专著18部,编制标准和指南30项,软件著作权11项,创新项目超过1000个,创建工法40多项,形成62份技术标准,创造600多项专利技术,攻克了人工岛快速成岛,深埋沉管结构设计,隧道复合基础等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这些成就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也为我国带来了广泛的经济效益。说到底,这是工业设计和原创给中国制造带来的巨大红利。

   企业在工业产业链中的位置决定了企业利润。目前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都处于工业产业链最底端,做着国外品牌的贴牌生产,代加工,其实就是在为国外的公司主打工。这样的制造业除了占据中国的土地,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外,企业本身获得的利润是微乎其微的,绝大部分的利润都是产业顶端的设计研发企业获得。就拿苹果来说,苹果设计产生的利润率为50%,中国富士康做硬件制造却只能拿到4%。

 



 

   欲强中国工业,必强中国工业设计,必强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必调中国工业产业结构。只有中国工业企业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产业链顶端的工业设计研发板块,中国制造业才能由大变强,才能在世界工业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港珠澳大桥就是一个工业设计技术全面创新的典型成功案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