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泉州,寻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记忆(四)

【Day 2】:德济门、天后宫,夜游古城品茶看戏

 

【德济门明代城墙遗址】

离开聚宝街,没走几分钟就到了一处开阔的广场,这就是德济门遗址广场。700多年历史的石头,安睡依旧,由花岗岩砌成的崭新广场,为它们让出了足够的距离,夕阳西下,尽显沧桑历史。

null


古城墙遗迹,接受花岗岩的环抱,任由人们行走的脚步声轻轻拍打着梦乡,肃穆、简洁而深沉。文物保护与在地居民的和谐共生,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null


这里是没有围墙,不收门票,可以随时游览的露天博物馆。如今的德济门遗址广场,虽然看不到商贾云集的“泉南番坊”景象,却仍然吸引着众多周边的居民来休闲、散步。

null


在广场上平整光洁的当代石头上行走,放眼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斑驳石头,仿佛能看到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轮廓。

null


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

null



【天后宫】

德济门遗址的正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后宫。泉州的天后宫始建于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我国东南沿海现存最早、规模也较大的一座妈祖庙,也是泉州比较重要的一个参观点,这里的香火非常旺盛。

null


天后宫最早称天妃宫,元封天妃,清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台湾后奏请,特封天后,天妃宫改称泉州天后宫。天后又名妈祖,指的是海上女神——林默。她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信仰,海边的人都相信天后,所以很多人来祭拜。

null


进入后,你会发现,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大殿壮观,浮雕也显得很漂亮,屋檐上的雕刻装饰实在是美轮美奂。

null


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null


后殿前有两个形状非常别致的柱子,那两个内柱子有来历的,本身是元代的印度教寺石柱。

null


明清时期,大量闽南人民移居台湾,把泉州的妈祖信仰也带到了台湾,并在那里建庙奉祀,使妈祖成为台湾地区最主要的传统民间神祗。建于明代天启四年的澎湖天后宫,现为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到了清代,台湾各县市已普遍建立了天后宫。据了解,台湾的各大天后宫长期以来就跟泉州天后宫有交往。在两地的天后宫内,都保存有对方几十年前互赠的匾额,而鹿港天后宫和泉州的往来就更深了。

null


由于天后宫的重要历史地位,自南宋庆元二年建宫至今,泉州天后宫已经先后进行十四次比较大的修缮和修建。清朝以前有七次,包括对整个宫殿的重修和扩建,并增建寝殿;一九八四年至今也有七次,包括重修山门、东西凉亭、寝殿、梳妆楼及重建西厢房等,其中大部分是由台湾信徒捐资修建的。

null


天后宫出来,天色已晚。路边碰巧遇到舌尖上的中国3里的石花膏,因赶行程,没有品尝。如下次再去泉州一定要品尝一下。

null


 

【西街古城家宴】

  继续乘坐泉州特色的电动公交车返回西街。

null


  西街盛景,傍晚依然在探索西街上有趣的文创店铺。

null


  今天晚餐带着大家探访西街187号的一家茶馆--真水闲院。店老板亲自下厨,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印尼美食。

null


null


  这家茶馆由清道光年间的红砖古厝改造而成,不是钢筋水泥的地方,游客一走入便穿越到最闽南的地方,而这处“真水闲院”茶馆只是其中的一个业态。

null


null


null


null


  在这里回归喝茶最原始的方式——生火煮茶。煮茶之乐趣不仅仅在于茶味的甘醇顺滑,其中的过程也是。2015年作家余秋雨也曾来过这间茶馆,老先生很喜欢西街和老茶馆。

null


  闽南茶文化历史悠久,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饮茶的习惯,茶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见证了千年前的“海丝传奇”,千年之后,我们既能在真水闲院中体验“茶文化”,亦能领略“海丝文化”的魅力。

null


  夕阳西下的西街最美,古香古色的茶馆,围炉茶叙,远眺千年古塔,品味历史,品尝闽南味道。

null


null


 

【夜游古城】

晚上8点半,一行人准备去喝茶看木偶戏。也不知道走了多远,一路上各种寺庙、古迹,真希望能慢下来,细细的研究体会。

null


第一站路过的就是金钗巷,因巷子太窄,被称为“摸奶巷”, 有人认为如以巷窄导致身体接触来论,市区其实不止一条“摸奶巷”。也有人认为这个巷名太雷人。专家指出,此类民间地名因不雅而逐渐被谐音等新名所取代。

null


转角路过井亭巷47号侍郎第。井亭巷的明代庄国祯侍郎第闻名遐迩,一门四代二品衔。明嘉靖年间高中进士,历任广东按察使,云南、江西布政使,后晋升南京刑部侍郎,转北直户部右侍郎。侍郎是古代官名,明清时期属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后来朝廷按礼制,赠封其祖父和父亲为河南布政使(正二品衔),成为当地一时佳话。而庄国祯次子庄懋华,则任湖广左布政使(正二品衔)等职,人们因此称庄国祯一门“书香门第,四代二品”。

null


转来转去,又回到了第一天住的民宿所在的巷子-古榕巷,在古榕巷12号,有一处叫李五的故居,后来得知,李五原是500年前的泉州的首富,并且是一位慈善家。

null


古城内最萌的“石敢当”’。

null


在泉州老街巷,小巷逛逛不难看到红砖白石混合构建的闽南老厝外墙,红砖白石或青石结构,红白相间,点缀以青石构件或饰件,则色彩绚丽。一般民居,通常以不甚规整的白石块和红砖片混砌而成,因所成墙面石块稍凹,砖片稍凸泉州人形象地俗称“出砖入石”。“出砖入石”实质上就是填充墙与抗剪墙,厚度在五十公分左右,用残砖碎石丁顺砌成,内纳以灰土充实,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在建筑材料局限的古代,这类墙体的出现,是泉州人民就地取材在建筑上别具一格的创造。

null


这里是泉州唯一一家侍奉太乙仙姑的寺庙-真济宫。泉俗尊崇古人功德,相传宋代南安人鄞阿乙擅长医术,救治妇幼无数,被封为太乙仙姑。说到真济宫,就不得不提到“壕沟墘”,大家都知道泉州有八卦沟。只是,现在有很多地方都被填平。而泉州酒店附近都是内城河,于是,那一带的地方都被称为:壕沟墘。墘,为闽南语。翻译为旁边的意思。

null


在承天巷的对面,又是一条出名的古巷---花巷。清末民初,泉州扎花手工艺渐渐在此落户,他们以卖熟花为主,供市民婚丧喜庆。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可见当时的繁华。

null


在唐代,泉州子城有四门,南门曰"崇阳"(曾改禄蒸)。崇阳门亦称南鼓楼,后改名丽正门,遗址位于现福建省泉州市中山中路上的承天巷口与花巷口之间。

null


null


承天巷,一头对着千年古寺承天寺,另一头连着崇阳门鼓楼遗址。数百年悠久历史,在时光之河中犹如挥手一瞬间,名士已逝,古巷犹在。那在风中矗立的碑刻和一座座凋敝破旧的古大厝,静观古巷沧桑,也审视着泉州文化的传承延续。如今,这条略显狭窄的小巷,开着一家又一家的快餐、小吃店,加上巷两侧商业街影响,承天巷在平静中又蒸腾出一股烟火气。

null


承天巷79号、81号,是泉州知名国画家蔡展龙的故居。在古代的大门,分正门,侧门,还有偏门,小门之类的。正门只有身份平等,甚至更高的人来才开,地位比其低的都走侧门,像穷亲戚或者小妾,私生子之类的连大门都不能走,只能走背后的小门,这是封建时代的礼法制度。

null


在南俊巷的泉州市晋光小学,也是施琅将军的夏园。施琅是晋江人,康熙22年率军统一台湾,官至水师提  施琅故宅督,封靖海将军靖海侯。据史料记载,施琅在名城泉州精心营造了“春夏秋冬”四季私家园林,秋园和冬园在泉州农业学校原校址,春园为芳草公园,而夏园则在今泉州晋光小学内。

null


null


坐在九一街3号门口听听歌,别说,唱的还真好……

null


 

【古厝茶馆】

横穿百源川池。至唐代以来,泉州城有护城河、外濠七条,城内河支沟(今称“八卦沟”)五条,构成密如蛛网的排水、交通系统。古城内外,大小桥梁不下百座。百源川池是排水系统的蓄泄池之一,其水直通涂门外,取"百川溯源"之意。由此可见,泉州城的内沟河自古以来就对这座城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null


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古厝茶馆。古厝茶馆在关帝庙后的一个普通的小巷子里,因地处市中心,周围自是繁华的现代都市,而古朴的古厝茶馆却是“大隐隐于市”,其外观简朴,木门方石门柱。门两边各挂一“古厝茶坊”字样红灯笼,门上方牌匾书“古厝茶馆”四字及落款矍秀劲逸,石门柱上两对石刻对联,这便告知人们此处是百年老屋。

null


一进茶馆便能顿时忘了外面喧嚣浮华的现代都市。这是四方院落的古屋,木制结构,天井里有修竹等绿色植物,木墙上的镂空窗花精美绝伦,隔开的房间分别为各个静室,前后厅回廊上也摆着一些藤木桌椅,有人在品茶闲谈也有人在喝茶下棋,无一不显得悠闲恬然。静室门上的门牌就是无字的镂空雕花,你可以因了那图案而知此室名梅或兰或竹或菊。

null


古屋浸淫着浓厚的文化气韵。屋上的黑筒瓦,屋顶燕尾脊,那似不经意散落各处的古玩字画,屏风木墙上的京剧脸谱,墙角的瘦长兰叶,服务台面角上嬉游的金鱼,处处飘来的淡淡茶香,及耳际若隐若现的琵琶古乐,无不让人顿有心静神驰,跟着宁静清雅起来之感。我发现此处甚至连洗手间也颇有古意,男用洗手间外书“相公”,女用洗手间外书“娘子”,让人不由莞尔一笑。

null


来到茶馆,自然离不了茶。但今天不是简单的品茶,而是一遍品茶一遍欣赏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木偶戏。一边品尝安溪铁观音,一遍欣赏着泉州地道的提现木偶戏《钟馗醉酒》,泉州木偶戏以提线木偶闻名,极具艺术魅力。

null


null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null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保存着大量"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语汇及古读音。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千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不但与闽南语系地区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而且从明代开始,即向台湾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聚居地流播。

null


据传,提线木偶戏起源于公元前180年,当时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城,他的军师陈平出谋划策,用木头制作成人的模样,在东、西、南城门唱木偶戏,敌方全部集中在东、西、南城门看戏,只有北门空虚,没有防守。所以,汉高祖从北门逃脱,俗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之说。

欣赏完木偶戏,才知道小伙伴里有一位泉州美女过生日,另一位泉州美女亲手制作了海盐蛋糕,真的是太好吃了!

null


吃好吃的必须要拍照!

null


晚上10:30,合影留念,打车回西街民宿酒店。

null


 

【小西埕】

又来到了小西埕,今晚入住的民宿可看古塔。

null


null


null


后半夜,把一天的照片导到电脑里。明天继续……

null



未完待续…………




*摄影:©薄闲阳

*原创图片及游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商务合作,请私信留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