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六盘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都知道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

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null



在咱们六盘水

也有数十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凉都人民你知道是哪些吗?

就让小石头为你一一介绍


null


布依族盘歌

是用原生态布依语

创作并传唱的民间艺术形式

是布依族人民记载民族历史

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流传千百年的布依族盘歌

给予北盘江流域布依人的

不仅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

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null



盘州市羊场乡

还被誉为布依盘歌第一乡

彝族山歌

被称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主要流传在盘州市盘北地区的

淤泥、乌蒙、坪地、鸡场坪等地区

其中淤泥乡的彝族山歌最具代表性


在淤泥乡,无论老人小孩

都能唱上一首彝族山歌


null



彝族山歌按内容可分为

情歌、酒歌、劳动歌、叙事歌

演唱的时间、场合和人数都比较自由

歌词结构以七言四句为多见

曲调宛转悠扬

被当地人称为拉山腔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样式繁多

据不完全统计有200多种样式

且年代跨度大


null


梭戛苗族女盛装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所以借助服饰图画艺术来表达历史文化

苗族服饰图案的不朽价值

在于培养族人的历史意识

教育苗族后来者永不忘祖先故土

显示出苗族人民寻根的浓重乡思


null



布依族铜鼓乐


铜鼓乐在布依族传统文化中

具有独特地位

布依族不仅仅把铜鼓看成是一种乐器

更是一个民族的“神灵”“宝器”

铜鼓是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民族特点的乐器

大部分布依族村寨都有铜鼓

每逢重要节日必敲击为乐

宏亮、悠扬的铜鼓声

传递着布依族古老厚重的文化底蕴


null



在月亮河夜郎布依文化生态园内

有世界上最大的铜排鼓

主鼓直径达360厘米


苗族三眼箫音乐艺术


三眼箫是一种古老的乐器

制作材料以金竹为主

属箫类竹管乐器

它的独特之处是仅有三个音孔

且竹管粗细长短不一


null



三眼箫音乐艺术历史悠久

它随着苗族的迁徙、繁衍、发展而逐步产生

由一代代的民间艺人创作、积累而成


六枝梭嘎箐苗文化空间


在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

居住着一支苗族支系——箐苗

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区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境内

通常称为梭嘎箐苗社区


null


梭嘎箐苗具有独特的文化

民族服饰上的图案、线条可以反映出

民族迁徙过程、重大事件、神话传说等信息

箐苗服饰上的蜡染刺绣

是一种隐喻性的民族文字和民族的史书


梭嘎箐苗的彩染服饰艺术,是以六盘水市为主体申报的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null


仡佬族“吃新节”


“吃新节”是仡佬族

最古老、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仡佬人齐聚在村里的古树下

在寨老的安排下举行吃新节仪式


null


吃新也叫尝新

主妇们到田间采摘当年的新米

做好后用来祭祀祖先

以感谢祖先的恩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姊妹箫



姊妹箫是布依族喜欢吹奏的一种乐器

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

姊妹箫形似箫笛

但发出的音色、音质与箫笛不同


null



姊妹箫形如其名

由并排的两个音管组成

两音管全长约30公分,各有7个音孔


钟山区

彝族《莫蒿亩》


《莫蒿亩》是居住在乌蒙山脉腹地的彝族

世代相传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

一般在民俗节庆活动中吹奏


null



《莫蒿亩》以手工木唢呐、羊皮鼓

铁制镲及Y形木棒等为道具

吹奏彝族传统曲目

《迎宾曲》《送亲曲》《阿西里西》


其吹奏特点为高音起调

低音附和,鼓音定调

其曲调主要表现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吹奏唢呐是感情流露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彝族铃铛舞《恳合呗》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恳合呗”

是为告别和悼念死者而跳的一种祭祀舞蹈

流传在民间的《恳合呗》一般为四人所跳

四个勇士,各站一方

把关四个方向,预防外敌入侵

保护自己的民族和家园


null



跳舞之前要选“恳合”(即唱)悼念歌

按先歌后舞、先主后客、先大后小的秩序

不散不乱、井井有条


铃铛舞无任何伴奏

全凭舞者之间相互的默契感

以手中的铃声作为节奏,歌毕即舞


该舞动作古朴简单,铿锵有力

节奏明快,场面热烈

极具观赏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城市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