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历代祖师

 

1、唐

 

(1) 法顺(杜顺)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后人推为华严宗初祖。

 

著作

华严五教止观

法有我无门 (小教)

生即无生门 (大乘始教)

事理圆融门 (大乘终教)

语观双绝门 (大乘顿教)

华严三昧门 (大乘圆教)

华严法界观门

真空观

理事无碍观

周遍含容观

 

(2) 智俨(至相尊者)

 

随文帝仁寿二年(602)〜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后人推为华严二祖。尊者因阅地论师慧光之华严疏有所悟,从而阐发六相(总、别、同、异、成、坏)及十玄门,各畧表如下:

 

六相圆融

 

一.总相---- 一含多德故(揽别而成总)

 

二.别相---- 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谓依一开九,无总则别不立,故云依止。由别方成总,故云满彼)。

 

三.同相---- 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别别带总)。

 

四.异相---- 多异相望,各各异故(别别互乖)。

 

五.成相---- 由此诸缘起成故(双揽同异方成,若无同异,总相不成故)。

 

六.坏相---- 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犹如世界多缘共成,其中事物一一推征,何者是界)。

 

十玄门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约相应无先后说。

 

二.因陀罗网境界门---- 约譬说(重重影现成其无尽)。

 

三.秘密隐显俱成门---- 约缘起说。

 

四.微细相容安立门---- 约相说(一切世界入一尘,不聚亦不散)。

 

五.十世隔法异成门---- 约世说(十世虽同时,而不失十世,故长劫短劫,相入相即)。

 

六.诸藏纯杂俱德门---- 约行说(如说施行,一切皆施行。名纯。而施行具足诸门,名杂,纯杂不乱,故名俱德)。

 

七.一多相容不同门---- 约理说(相入名容,体无先后,而内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

 

八.诸法相即自在门---- 约用说(一位即一切,一断一切断等,如众流入海,一滴即该大海,故三乘多劫,不及一乘一念也)。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 约心说(心外无境,故云唯心,顺转成涅盘,逆转成生死,乃至不动本体,周遍十方)。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约智说(举目扬臂,处处皆道)。

 

著作:

 

华严经搜玄记

华严孔目章

华严五十要问答

华严一乘十玄门

 

(3) 法藏(贤首国师)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后人推为华严宗三祖。

 

著作:

 

华严经探玄记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华严旨归

华严纲目

华严玄义章

华严三昧观

华严妄尽还原观

华严义海百门

华严发菩提心章

华严金狮子章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梵纲经疏

密严经疏

大乘起信论疏

 

(4) 澄观(清凉国师)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后人推为华严宗四祖。

 

著作:

 

华严经(八十)疏 60卷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90卷

普贤行愿品疏

三圣圆融观门

答顺宗皇帝修学心要法门

大华严经策略

 

(5) 宗密(圭峰)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武宗会昌元年(841),后人推为华严宗五祖。

 

著作:

 

禅源诸诠集都序

原人论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清凉国师作疏)

圆觉经大疏

 

(6) 李通玄(李长者,枣柏老人)

 

唐 〜 玄宗开元十八年

传曰:殆文殊普贤之幻有也。

 

2、宋

 

(1).子璇(长水)     

       楞严经长水疏。

(2).净源(晋水) 

        原人论发微录,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3).师会 

         华严一乘教义章复古记。

(4).希迪 

           五教章集成记。

 

3、 明

 

(1).洪恩

(2).明河

(3).雪浪

(4).北峰

(5).古亭

 

4.、清

 

(1).续法(成法) 

         贤首五教仪,贤首五教仪科注。

(2).通理(达天) 

         楞严经指掌疏,法华指掌疏,五教义增注。

(3).道沛(为霖)  

         华严经疏论簒要

 

5、近、当代

 

(1)月霞 创立华严学院

(2)应慈

(3)慈舟

(4)南亭

(5)成一

(6)梦参

(戊戌.大乘禅寺心平整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