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崛起,论异牟寻的制度改革

唐朝初期,洱海地区分布有六诏,后唐玄宗扶持南部的蒙舍诏统一六诏,皮逻阁被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管辖六诏。经过南征北战,南诏也由蕞尔小邦一跃而成西南霸主,它的法律、军制、行政等也在内外调整中逐渐完善,既有本土原始的固有法,又受到周围的唐朝吐蕃等邻居的影响,尽管这些在制度在南诏灭亡后就不在使用了,但仍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画卷中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诏制度的初建以及其特点

南诏通过两次填报战争把唐朝势力逐出云南后,彻底控制了云南。于是史书记载“阁罗凤坐南面以称孤,统东偏而作主。修文习武,官设百司,列卑叙尊,位分九等”,“通三才而制礼,用六府以经邦”在此基础上正式确认了南诏官方制度。

null


政治上

以蒙氏世袭南诏执掌最高权力。下面设清平官6-7人左右,大军将12人“参选议论境内大事”,行使相权;清平官中选一人为内算官“所有文书,临时代国王判押处置”;清平官与大军将所定政策“合行下者”,有外算官员二人督理兵曹(掌军事)、户曹(掌户籍)、客曹(掌宾客接送、礼仪)、刑曹(掌刑律)、工曹(掌工程营建)、仓曹(掌仓储)六曹曹长具体执行。南诏亦可将其决策让同伦判官两人记录,直接交六曹执行。此外尚有断事曹长捉审盗贼,军谋曹长主阴阳占候,司偏长主官吏月终考课。

地方上

设置设六赕区,即太和赕(今大理市太和村一带)、阳赕(今大理城一带)、史赕(今大理喜洲)、邓川赕(今洱源县邓川)、蒙舍赕(巍山县)、勃弄赕(弥渡县红岩坝),相当于内地的州。各赕内又每百家设一总佐、每千户设一理人官,万家设一都督,递相管辖。六赕区以外,设弄栋节度(辖楚雄州北)、拓东节度(辖昆明、曲靖、玉溪地区北部)、宁北(又称剑川)节度(辖剑川、洱源、鹤庆、云龙、兰坪等地)、永昌节度(辖保山、德宏、临沧地区西部)、开南(又作银生)节度(辖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地区东部及缅甸景栋、老挝北部、越南莱州等地)、丽水节度(盈江县及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通海都督(辖玉溪地区南部、红河州、文山州西北部)、会川都督(四川凉山州),委派节度使、都督与城使进行粗放管理。

经济上

 在六赕区为主进行“计户授田”。上官授予四十双,汉二顷也。上户三十双,汉一顷五十亩。中户、下户各有差降”即按不同的社会等级授予不同数额的田地。论者一般将这种授田制看作南诏对唐均田制的模仿。笔者认为缘于乌蛮各部氏族民主制习惯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的要求,是南诏对建制前“各据山川、不相役属散处各地的白蛮(僰人和汉族移民)的土地占有状况的承认。通过计户授田南诏统计者在乌白蛮中造就了数量众多的自由民(中、下户),从而在其统治中心赢得了民心,形成了广泛的统治基础,并组成了其军事力量——乡兵。 

军事上

最基层的武装是乡兵。南诏的授田户均“无杂色役”,但须无条件服军役。按“壮者皆为战卒,有马为骑军”的原则,青壮年组建为乡兵,以地方机构总佐、理人官、都督兼管,又据邑居远近,将其分编为四军,以旗幡色别其东南西北,每面置一将。四军之上又设一军将统领之。乡兵平时务农,农闲则验查兵仗并训练,政府按马、步兵各设五项标准对其考核。战事发生,南诏“但下书与村邑理人处,尅往来日月而已”,乡兵须自备武器粮草,按时出征。[7]南诏的又一军种称“罗苴子”。由乡兵训练考核中的优秀分子——获“五次上”(即五项考核均获优秀)者组成,统一装备以朱兜鍪、犀牛皮铜股排。罗苴子“跣足,走险如飞”,作战非常勇敢,是南诏的精锐部队。南诏的第三类军队是“负排。”又从罗苴子中精选成员组建,人数不定。“南诏及诸镇大军将起坐不相离捍蔽者”,盖为南诏及其高级官员的近卫部队。此外,每遇战事发生,南诏还从“裸形蛮”“望苴子蛮”“金齿蛮”“穿鼻蛮”“栋峰蛮”等少数民族部族中征兵,形成“攻战则召之”的制度。

奖惩制度

其法,一如临敌杀阵,罗苴子在前,以次弓手排下,以次马军三十骑为队。如此次第,定为常制,临行交错为犯令”此战阵较能发挥各军特长:罗苴子居前,防守时可以其“犀牛铜股排”遮挡敌箭,进攻时让居二线的弓箭手射杀敌方,罗苴子再奋勇前冲,冲乱敌阵脚,然后骑兵步兵继进,彻底消灭敌人。每战“南诏皆遣清平官或腹心一人在军前监视。有用使不用命及功大小先后,一一疏记,回其白南诏,凭此以定赏罚。军将犯令皆得杖,或至五十,或一百,更重者徒瘴地。至于兵士,则以伤口位置定赏罚。可以看出南诏对战场不主动的惩罚很严苛,如士兵受伤在前,则是搏杀时所致将予以医治;后面受伤则是溃逃时为敌人所伤当斩。

null


异牟寻的制度改革

大历14年(公元779年),异牟寻继位。同年11月,异牟寻和吐蕃联合攻打四川大败,吐蕃威胁说要报复,异牟寻恐惧而从太和城迁都阳苴咩城。 据《白古通记浅述·异牟寻传》记载异牟寻“自太和城迁都于杨赕城,另都鄯阐,分官设置”。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政治上

以 坦绰、布燮、久赞取代清平官这一笼统称呼;大军将、正酋望、员外望均成“试官”,成为虚衔,只有出任特殊职务(九爽长官)才有实权;宰相之下督爽总幕爽(主兵)、琮爽(主礼)、罚爽(主刑)、邓爽(主官吏)、厥爽(主工程营建)、万爽(主财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等九爽,分理庶务,其长官由清平官、大军将、酋望等充任,从而取代了前期的六曹。同时又设乞托主马、禄托主牛、巨托主仓廪,爽酋、弥勤、勤齐共掌赋税、兵儒司掌机密。

地方上

六睑扩为十赕,分别是:云南睑(祥云东部)、品澹睑(祥云西部)、白崖睑(又称勃弄睑,在今弥渡县红岩坝)、邓川睑(洱源县川)、大厘睑(又称史睑,今喜洲)、苴咩睑(又称阳睑,今大理城一带)、赵川睑(大理市凤仪)、矣和睑(洱源县东北)、蒙舍睑(巍山县)、蒙秦睑(漾濞县)。为南诏的统治中心。十睑区外,仍以六节度二都督统辖各地。夺取了吐蕃铁桥要塞后新设铁桥节度使,节度使、都督继续行使原有职务。

军事上

继续以乡兵为军队基础, 但取消以总佐、理人官、都督兼理乡兵,以东南西北四面组织乡兵,而是将乡兵分隶大府、中府、下府、小府,以演习和演览、缮裔和缮览、澹酋和澹览、幕撝和幕览分别担任各级府之主将和副将,专门训练、管理、统帅乡兵。

经济上

 继续实行授田制,但增加了“一艺者给田”,手工业者也授田。授田户除服兵役外“不徭役”,但“人发输米二计需向政府交纳赋税。

null


南诏制度评价

在政权建立之初,政治上民主决策使发展程度较低的部族心怀感恩,最大程度争取了民心;军事上组建以乡兵为主的多兵种军队,巩固了政权;经济上授田制造就了大量自由民;地方上设置六赕区或十赕区,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划一,并注意兴修水利,促进了经济发展,境内的各族人民在不断融合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白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