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焦虑 | “帮你读书”的二次产出模式,真的在帮你?

越活越焦虑了。


null


日常搜寻 / 接受 “信息”

这焦虑,我深知是来自内在恐惧与外在爆炸式信息流的双重影响,并最终败下阵来。



1.

微博、各平台公号、有书、得到、知乎、拆书、打卡...从睁眼那一刻,洪水般的信息流便涌向你。


当然可以选择不看,但....心里多少会害怕错过些什么吧。


就这样,我开始追逐,把时间奉献给一个又一个APP、一本又一本书中,以量取胜。同时在千变万化的社会八卦娱乐热点中刷着存在感找着老去、穷的危机感提醒自己向上...看似极具系统性,实际上却十分的零散脆弱,表现在:时间、知识点、书籍和内在,阅读千万依旧空虚。



2.

曾经面试过一家公司,主要做自媒体矩阵的。


每个人手上都会有3-4个不同类型的账号去养,像是个自媒体孵化大工厂。文章不论原创还是篡改只要有大量可发布的“内容”养起来吸粉即可。


负责人说我的内容太自嗨,不符合市场接不到广告。我想也应该是这样的...


这次事件,引发了我对“内容”一词的,第一次思考。


我,在为内容而做内容 还是 在为广告而做内容?


3.

第二次思考,是最近。


拆书、对话式读书、帮你读书、有声书...火了,我无法判定这件事的好坏也无资格去评判,这里只表达个人观点。

对知识、文化本身的敬重,是所有关于书籍分享经济模式的基础,才会诞生出各类以 “二次编辑精简产出内容,帮你读书” 的平台。热度高涨。但,这是不是一种 文化 “倒退” 的表现呢?


我们越来越懒得读书,才会出现这么多 “帮我们读书” 的平台?


将各类书特别是晦涩难懂的书籍,通过文字工作者的编辑整理二次输出,成为简洁易懂、详略有序的“口语化”内容,帮读者理解并精简内容,让读者产生 “每天坚持读书 学习充实自我” 这一动作和感受,想想未免讽刺。


这确实帮助了很多人,特别是没时间看书又想看书、但想看的那本书又有点看不懂的同志们。比如我。



null


《群体性孤独》雪莉.特克尔(著)


曾为三言两鱼(沉浸式对话阅读)平台写过《群体性孤独》书稿。自己设定人物角色,在不改动书籍原意的前提下进行增减,读者在阅读时便直接被带入其中,以主观对话、讲故事的方式来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观点与深层社会含义。


我当时觉得酷毙了!终于出了关于读书、书籍的平台,就有更多的盆友一起去数啦!关键还很创新!嗯。认真看书、写大纲、一字一句揣摩作者到底想说什么?想表明及警示什么问题给我?确实烧了不少脑细胞。


这是去年的事了,今年再提是因为:对于此事,我有了全新的观点。


《群体性孤独》那本书很棒!集结了作者雪莉.特克尔长达15年对“电子土著”的社会研究,从各个方面说了电子、科技以及AI对我们、对家庭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论证齐全有理有据,让人从心觉醒。感兴趣的小伙伴,可自行阅读原版书籍发现全貌。逻辑系统,案例超多。很抱歉经过我手,让作者这本15年的研究精华,变为仅仅7章 每章3500字的对话式内容。



5.

“帮你读书”的二次产出模式,真的在帮你读书吗? 并 没 有。


null


部分 “帮你读书” 模式截图


※a.  原本深刻需要深度思考的书籍,经二次产出后变得口语化,帮读者省去了“深度思考”这一核心环节,直接看结果,但这个结果是被“二次加工”的“结果”,虽有层层修改审核,但终究带些主观的意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不读书,开始读二次加工的书籍,还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个人认为,我们还是要去读原著,而不是精简提取重点后的书籍。虽然晦涩难懂需要思考钻研,但我觉得知识的文化在于思考知识自我钻研消化的过程,是任何人都给不了的。


※b.  与自己买书自己读相比,经二次加工的书籍(口语化)少了文学的美感,文学变为只讲述重点的文字。我时常怀念民国时期的文字与书信,那文字里透着静、爱和美。即便身处战乱年代,但那些文字并不让人心生焦虑恐慌。真是一个回不去的年代。


※c.  “读书”这个行为,现在成为需要人帮忙、监督、总结,开设各种班的督促限制行为...读书不该是自由、百花齐放的吗?是我们不愿意思考了,还是因留恋于各种微博、八卦娱乐、抖音、电视剧带来的短暂快感,让头脑变懒了?那...这种督促的方式会让我们更懒吗? 



6.

我不在追逐无边无际的信息,慢慢远离了各种APP,开始选择 开始思考,学习精神上的自力更生。

但我依旧感到焦虑。依旧恐惧。


这次不是源于外在。


我恐惧 -- “在这庞大的信息流、数据、人、思想构成的社会中,我根本不知道我在追逐什么” 。


我是因为:别人都知道就我不知道 的信息恐惧而追逐 还是 别人都在买都在看那我也买一买看一看,为跟上流行害怕失去而追逐。


细想来,这问题真让人有种直面内心的难过。


但还是希望:我追逐文字、追逐衣服、追逐爱和美,只是因为“这样做,是因为我是我自己”。不带有恐惧的虚空。(空虚和虚空,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两极性质的词)


我想...我该想想 “什么才是我” 这个问题了。


愿你是你,我是我。带着自由、爱和创造力,成为自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