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真金白银减税了,今年减税1.3万亿,这个数应当说不小,从数据看宏观税负率也是在不断下降,那为何有些企业获得感不强?”
12月1日,在武汉大学经管学院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财政学论坛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抛出这一问题。
紧接着他做出了回答:这是因为政府和企业对减税的参照系不同所致。政府减税实际上是依据法定税率或名义税率改革前后来测算。而企业则以实际税负跟之前相比来测算。由于各自参照不同,导致各自说法都有道理,这形成了所谓的“矛盾”,但其实并不是矛盾。
“从原理上讲,不同参照系的事物不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也不能把不同参照系的东西放在一起,说它们之间是否有矛盾。”刘尚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政府从应该缴税的角度来说的,上一次应该缴税与这一次的应该缴税之间有一个差,减少了,那就是减税了。而企业是从实际缴税来说的,上一次实际缴税,与这一次实际缴税进行比较,有一个差,这个差不大,甚至变成正数,那就是说企业实际缴税没有减少。
他表示,应缴与实缴之间,从理论上说应当是一致的,而现实当中两者是不一致的,有相当大的差距。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税务部门的征管能力,二是广大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还有一个是特殊的因素,那就是地方政府的各种各样的优惠,如先征后返。
“政府看问题总是从税收制度规定的应该缴税的角度来分析和测算相关的减税数据,而企业,作为纳税人,总是从实际的税收负担变化来进行比较,来讨论可获得感的。由此不难看出,政府和纳税人看似都在谈论税收这个共同的问题,但实际上双方是在两个参照系之中。就此而言政府的说法和纳税人企业的说法并不构成矛盾,站在各自的角度看都有道理。但彼此之间却存在一个导致沟通不畅的鸿沟。要消除这个鸿沟,政府和纳税人都必须调整参照系,把两个参照系合并为一个参照系,这样才能解决沟通不畅的问题。”刘尚希说。
上海财经大学胡怡建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政府更加强调了实质性减税,增强企业获得感。
“名义减税是同法定税负相比,按照法定应交税收来看,我们的税负下降了。而实质性减税是按照实际税负来比,因此有些企业可能税负不一定降低。此外还有政策性减收和征管强化带来的管理性增收的问题。要提高企业获得感,就要有实质性减税,要同实际税负比,而不是按照名义税负比。”胡怡建说。
此外,也有财税专家告诉记者,有部分企业困难增加利润大幅下滑,即便减税明显,对企业也是九牛一毛,因此有企业减税获得感不强,部分原因在于企业发展困难。企业发展的关键不能依赖于政府减税,而是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为了尽量减轻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税费负担,今年减税降费规模较年初明显扩大。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推出的包括降低增值税税率等一揽子减税降费举措预计减税降费1.1万亿元,而近期新增了部分减税政策,全年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达到1.3万亿元,比之前增加了2000亿元。
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提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六大政策举措中,排在首位的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习近平强调,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各项工作,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要加大减税力度。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而且要简明易行好操作,增强企业获得感。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可以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要根据实际情况,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稳定缴费方式,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既要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逃避税,又要避免因为不当征税导致正常运行的企业停摆。要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降低企业成本。一些地方的好做法要加快在全国推广。
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期公开表示,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同时抓紧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真正让企业轻装上阵、放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