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之战,戚家军的最后一战,谨以此文向这支铁血军团致敬

我在上一篇文中着重介绍了在沈阳城外,明朝从四川调来的白杆兵与后金骑兵在浑河岸边大战一场的场面,白杆兵虽然败了,但他们重创了后金骑兵。白杆兵溃败后,向河另一岸的三千浙兵靠拢,这三千浙兵就是戚家军。


今日的浑河

因为有的读者可能没有看到上一篇文章,所以我必须介绍一下背景。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后金骑兵进攻沈阳,沈阳告急,当时明朝总兵陈策、童仲揆率领七千兵力来救,包含四千川兵(也就是白杆兵,由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率领)和三千浙兵奉命来救,结果来晚一步,他们到时沈阳城已陷落,但是这两支军队没有撤退,在诸将请战下,开始了继续的战斗,这就是浑河之战。

此战由川军先渡河构筑阵地,为浙兵渡河构筑车阵阵地打下基础,可惜,川兵立足尚未稳,后金兵便包围而来,所以川浙两兵没有合兵一处。


白杆兵统帅秦良玉雕像

剩余的白杆兵与浙兵合兵一处(此时白杆兵主将秦邦屏已战死),而后金兵也趁势掩杀过来。此时戚金率领的戚家军已经兵布阵于浑河五里之外,列置战车枪炮,掘壕安营,用秫秸为栅,外涂泥巴,戚家军与北岸退回的川兵一同准备抗击后金军。

而努尔哈赤也在刚刚的战斗中感到了白杆兵的厉害,再与河另一岸的戚家军开打之前,他再三告诫刚刚惨胜的八旗兵轻敌。并强调河对岸也都是川兵,用来警示部下,据《三朝辽事实录》记载:

(努尔哈赤强调)勿轻敌,仲癸所将皆川兵"。

可见努尔哈赤也知道,另一场注定也是血战,只是他不知道,河对岸的主力不是川兵,而是另一只铁血军团——戚家军。

后金兵确实没有轻敌,他们调来了足够的优势兵力来进攻浙军,有的史料说是五万,也有的说是十万,无论是多少,浙兵只有三千,加上溃退的白杆兵,也不会超过四千。


双方还没接触,便立刻狼烟四起,浙兵以火器射击后金骑兵,史料记载:杀伤相枕。弹药用尽后,浙兵与后金八旗兵短兵相接,过程就不细说了,总之是极其惨烈,而且打到夜幕将领,双方依然难分胜负。

要知道这可是骑兵打步兵,而且是在平坦地带,骑兵具有极大优势的情况下,可见浙兵战斗力之勇猛。虽然打到晚上双方难分胜负,但是如果没有援军,占有优势兵力的后金骑兵消灭这支明军只是时间的问题。

那么到底有没有援军呢?答案是有,当时明朝将领李秉诚、朱万良率领的三万辽东军已经进至白塔铺,这里离浑河战场仅有不到二十里,对于骑兵来讲,这二十里不算什么。

本来这支援军的出现着实让努尔哈赤紧张了一番,所以他与皇太极亲率军队去阻援,要说这支辽东明军战斗力实在太差,稍经与后金兵交手即行溃退,沿途被皇太极一路追杀,伤亡三千多人。三千多是什么概念?浙兵三千人能与后金兵杀的昏天暗地,可在看看你三万辽东军呢?


这支援军是彻底指望不上了,陈策、童仲揆又派人请求当时的辽东最高军事长官袁应泰出兵救援,被袁应泰拒绝,理由是:敌兵势大。

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浙兵与白杆兵的表现真是可圈可点,在短兵相接的时候,浙兵结成鸳鸯阵对抗八旗兵,在打退八旗兵多次进攻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全线溃败。

年仅七旬的老将陈策在斩杀十余名敌军后,因体力不支,倒在血泊中,总兵童仲揆想趁乱撤离战场,被戚金制止。这个过程《明实录》中有明确记载:

陈策先死,童仲揆骑而逸,副将戚金止之曰:公何往?遂下马语其属曰:吾二人得死所矣。戚金又曰: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

一句“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让人感慨万千,后二人都战死殉国。而对这场战斗,清朝的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大清兵尽锐攻浙营。营中用火器,多杀伤。火药尽,短兵接,遂大溃。策先战死,仲揆将奔,金止之,乃还兵斗。力尽矢竭,挥刀杀十七人。大清兵万矢齐发,仲揆与金、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死焉。

有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最后后金兵是用弓箭杀死的戚金等人,而不是短兵相接,可见,骁勇善战的八旗兵也失去了近战的勇气。


这场浑河之战,除少数人突围,其余多数川、浙兵近七千人均全军覆没,但是后金兵也没占到什么便宜。据朝鲜人的《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记载:

虏中言守城之善,无如清河;野战之壮,无如黑山(即浑河之战)。……以川兵六七千,当虏骑十万,虽众寡不敌,终至于尽歼,虏之死伤者亦相当,虏至今胆寒。

一句死伤亦相当,直接表明了后金的伤亡,那就是也是七千人左右。上述史料的作者是朝鲜人郑忠信,当时他正在出使后金,这段文字出自他向李氏朝鲜的报告,是可信的。如果你不信这个人的报告,那你看看《满文老档》的记载,浑河之战后,因为阵亡太多,努尔哈赤专门举行了祭奠亡灵的大会。光祭奠的战将就达九人。一百多年后清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魏源也感慨这场血战:

"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电视剧《戚继光》剧照

而这一战也是戚家军的最后一战。戚家军自嘉靖三十八年成军,共斩级近二十万级,先后剿灭倭寇,击破蒙古铁骑,赴朝抗倭,抗击后金,纵横东亚,百战唯一败,一败之后世间再无戚家军!谨以此文向这支铁血军团致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