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奕䜣(1833年—1898年),号乐道堂主人,清朝道光皇帝第六子,乃道光宠子。道光帝曾想立奕䜣为嫡嗣继承大统,后因种种原因作罢。奕䜣还是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后被封为和硕恭亲王。清末,奕䜣成为清朝中央机构里的洋务派首领,绰号“鬼子六”(因奕䜣兴办洋务,多与外国人打交道,被政敌视为“假洋鬼子”,又因其在皇子中排行老六,故名“鬼子六”),身后谥“忠”(满清宗室谥“忠”者唯多尔衮与奕䜣两人)。
政治地位提升
道光三十年,奕䜣以道光遗诏被封恭亲王。咸丰朝中前期,奕䜣的政治地位并不很重要。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授命奕䜣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1月,咸丰帝接受奕䜣等人的建议,正式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主管对外交涉、通商、关税等事务,其后扩及修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总揽了全部洋务事宜,其权势与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而首任总理衙门大臣的核心人物就是奕䜣。
爱新觉罗·奕䜣
1861年,咸丰帝去世,奕䜣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奕䜣因功被授予议政王之衔,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后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掌控皇族和宫廷事务大权。自此,奕䜣及其党羽入主清朝中央政府的权力核心长达二十四年,总揽了清朝的内政外交,其人成为权势赫赫的皇族重臣。
兴办洋务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为了自强求富,增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作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䜣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人物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工业从此起步。又为了服务洋务事业,洋务派开办了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进而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洋务运动持续了三十多年,在此期间,中国传统的军事和工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奕䜣以中枢首脑的身份,在中央面对着顽固派的责难,与传统士大夫论战,承担着巨大压力,为曾、左、李等人营造出一个松缓的施政环境,让他们尽心尽力大搞洋务。试想,如果没有奕䜣的坚持,地方洋务派又何以能与中央的守旧势力抗衡,所谓的洋务运动恐怕早已被顽固派的声讨之声扼杀了。
投身外交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奕䜣被任命为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总理衙门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 ,它的出现,是奕䜣投身外交领域的努力和结果。尽管这个清朝的专门外交机构被许多人视为“卖国衙门”,但不可否认,它毕竟是中国开始抛弃传统的外交体制,步入近代外交新局面的标志。而且,只要对咸丰皇帝的外交眼光有所了解后就不难发现,这个清朝第一决策者的外交能力还停留在其父道光皇帝以及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许多大臣的水平上,因为他认为,对外交涉无非就是处理通商贸易事宜。
演员陈宝国在电视剧《一生为奴》中饰演奕䜣
然而,奕䜣并非和咸丰一样短视,他已经看出“通商”根本不能涵盖当时清朝的外交活动,在他的极力坚持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的名称最终又改成“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是这样一改,一个崭新的、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处理一切涉外新政的政府机构在清朝出现了,而这个王朝的“天朝之梦”,也在这一刻结束了。
生前身后
后人对奕䜣的评价以毁誉参半居多,也有人直呼其为“卖国贼”。或许这些评价是有着充分理由的。但总体上看,在评价奕䜣时也不应忘记他皇族重臣的身份。综观奕䜣一生行事可以看出,他是以“保大清”作为自己毕生使命的。在清朝最高统治者眼中,“大清”和“中国”是一样的,保大清便是保中国。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清朝后期,那些让中国蒙受奇耻大辱的侵略事件接二连三发生。面对内忧外患,身为统治者,此时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竭尽全力保住大清江山,因为只要大清保住了,中国才能保住。
毋庸置疑,奕䜣就是想保大清、实质上也是在保中国的人。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初,奕䜣是主战派的一员,签订《天津条约》时,奕䜣强烈反对,希望与英法打到底。但是后来,他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变的平和了,但这并不代表他向洋人低头,而是他认识到了,中国与夷人之间是有着巨大差距的。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只有采取行动缩小这个差距,中国才会像列强那样强大。于是,也就有了他后来所做的那些事。
不以成败论英雄——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了,清朝最后灭亡了,但这一切都不能抹杀奕䜣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