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全班同学孤立我家孩子,该怎么办?

原标题:老师让全班同学孤立我家孩子,该怎么办? 本文是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李同归老师的今日

原标题:老师让全班同学孤立我家孩子,该怎么办?

老师让全班同学孤立我家孩子,一气之下我给校长打了电话,老师现在老为难孩子怎么办?

这个问题真的牵涉到许多深层次的教育现状。简单点说,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寻找原因:一是孩子和家长;一是老师和校长。具体来说,应该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捋清楚:

  1. 孩子做了什么事情,让老师采取全班同学都孤立?

    家长做了(或者没做)什么事情,导致孩子这种局面发生?

    家长给校长打了电话,校长怎么处理?

    老师现在对孩子怎么样?

    家长是怎样跟老师沟通的?

    家长又是如何跟孩子交谈这件事情的?

    孩子跟大人(包括家长和老师)看问题的方式有天壤之别

    因为题主的问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例子,比如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导致学校的老师让全班同学隔离他。出于常理猜测,并基于自己对学生的观察,恐怕是这个孩子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举止吧。一定是让老师觉得这个孩子调皮、捣乱、胡闹,影响了其他学生们的学习。那么,这个孩子果真是调皮、胡闹,有意破坏教学秩序吗?

    有时也未必!要知道,孩子看问题的方式,与大人可能真的完全不一样。

    举个例子吧。
    先看看北京某重点小学的案例。
    某天的课堂上,
    数学老师大声呵斥道:“都给我安静,安静。你们有什么好嘚瑟的!!!”
    其他同学立马鸦雀无声,安静坐下。
    这时,小明大声插了句:“老师,你是东北人吧?”
    数学老师随即脸涨得通红。片刻,才厉声呵斥:“小明,就你多嘴。出去,站着去!”
    于是,小明就被“隔离 了。

    这里,成年人(数学老师)的思维方式,大致是:东北人那时是带有贬义的意味,大抵含有贫嘴,夸夸其谈等刻板印象,认为学生是瞧不起自己。

    但,孩子的想法,完全不是这样。

    小明是姥姥抚养大的,姥姥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嘚瑟这个词也几乎是姥姥的口头禅,

    所以,他认为东北人是最亲切的,

    说老师是东北人无非是想套过近乎而已

    (而且,数学老师的确是东北人啊!)。

    于是,数学老师完全理解错了小明的意思。

    而小明也稀里糊涂地被老师生生地与其他同学“隔离”了。

    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题主提到的情况是,孩子出现问题后,直接被老师与全班同学孤立了。

    估计在国内是最常见的做法了。

    这种做法当然简单,粗暴,省事,

    但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比较好的做法,应该是可以借鉴国外的有效模式。

    比如在《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一书中(谢刚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也提到一个类似的例子。

    看看在美国的学校里,是如何处理的。

    在开学第一天,学前班的小明同学在教室号啕大哭,吵着“我要回家”。声音之大,几乎半个校园都可以听到。

    (这是严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啊!,但在美国的做法是:)

    1. 老师为保险起见把他送到学校办公室,

      秘书联系家长,

      确认他没有生病等任何可以回家的理由就送回教室。

      但他一到教室又开始大哭。

      为了不耽误其他同学的第一天,小明被请到校长办公室待完那半天。

      课后老师马上找到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师,询问该怎样应对。

      那么学校的心理老师如何做呢?


      (((0)))(((1)))

      总之,第一步是跟家长联系,熟悉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偶然发生,还是常常容易出现的行为。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也是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尤其是老师们容易忽略的一步。

      第二天老师早有准备,小明一踏入教室哭起来,

      就被镇定并和气地告知,在学校除非生病,否则不可以早回家。

      如果哭,请坐在教室的一角,哭够了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小明马上加足马力更大声地哭。

      老师镇定地把他领到教室里隔开的一角,向其他同学解释:每个人来到新的环境,反应会不一样,有的小朋友需要多一点时间适应,请大家谅解。

      (老师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和其他同学隔离开,而是告知小明,根据大人的规则,你的哭是没有用的。而且,也告知其他同学,每个人都可能有个体差异,不要歧视和你不一样的同学。)

      然后老师和其他学生开始一天的活动,忽视小明的哭声。

      (对小明的哭声进行忽视,也是一种负强化,很显然,这里的做法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而进行的操作。强调指出不良行为不对的同时,一定要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


      小明哭累了,停一会儿时,老师就问他:“准备好加入课堂活动了吗?”

      小明明确说“NO!”

      然后接着再哭。

      二十分钟的课间,别的同学都去操场玩耍,

      小明拒绝出去,但哭声小了很多。

      老师陪他在教室里,告诉小明新的学校真的很陌生,

      感谢他这么勇敢,

      早上按时到学校,

      并鼓励他把自己的心情在纸上画出来。

      小明简单地回答了问题,但一直在啜泣。

      这里,其他同学去操场玩,而老师陪着小明在教室里,这个动作非常重要!让小明觉得有老师在身边是非常踏实的,温暖的,有相当强烈的安全感!

      第三天,小明还是一进教室就哭,但底气已经明显不如前两天足。
      哭了不到一小时就没声音了。
      老师马上表扬他的安静,热情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小组开始剪贴手工,并拿他的成品向全班展示,夸他剪得很整齐。
      课间他和同学一起走到操场,虽没有参与,但在留心看别人玩得不亦乐乎。
      从那天起,每次在校园见到明他都是满面笑容,
      谁也无法把他和当初那震耳欲聋的哭声联系在一起。

      重复上述的安抚行为,并对小明做出的任何一点积极的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对正确的行为及时给与正强化,以便巩固小明的良好行为和习惯。达到塑造行为的目的。

      其实,行为,不管是父母和老师想看到的,还是不想看到的,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目的大多可以分成两类:为了得到想要的,或者为了避免不想要的。分析孩子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和想达到的目的,然后想办法帮助他们,找到并练习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更长远的效果。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家庭成为孩子最为温暖的港湾,除了遮风避雨外,更重要的一个功能是,父母亲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即让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让孩子知道,那里永远对他敞开。当感到痛苦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静;当受到惊吓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抚,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安全基地,是个体(无论是儿童、青少年或成人)都可以反复离开这个基地去探索,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返回。

      在进入到学校阶段,这种安全基地的功能仍然存在,只是,探索性的活动从游戏,逐渐转变成了学习。因此,不好给题主一个什么完美的应对方式,只是要题主记住最关键的一点:千万不要破坏学校在孩子心中的这种“安全基地”的功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