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潮平两岸阔——追忆江丙坤
哲人其萎,风范永存
守得云开见月明,江山万里情,恩怨岂有输赢
《问答神州》特别节目:
追忆台灣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
(台灣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
2018年12月10日,江丙坤在台北病世,享年85岁。 这一天,距离江丙坤86岁生日只有6天,而距离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启动10周年纪念日,只有5天,江丙坤原本是最该见证这一重要时刻的当事人之一。
江丙坤与《问答神州》栏目结缘良深,栏目曾对他有过三次采访,三次采访的历史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两岸交流的历史缩影。如今我们重新进行梳理、回望,以此送别这位两岸交流的重要推手。
江丙坤曾长期主管经济事务,被誉为台湾“财经战将”。2008年5月26日,他首度获推选,担任海基会董事长。
吴小莉:
当马英九先生告诉您即将担任海基会董事长的时候,您是怎么想的?据说知道消息后家里人并不希望您继续工作。
江丙坤:
那个时候我已经离开政府很久了,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大家都在为国民党选举忙碌,我自己也担任竞选总部的主任委员,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竞选结束后,我当时想,我们该做的已经做了,而且成功了,应该是时候享受退休生活了。
吴小莉:
看您2008年出发前去“陈江会”时候的照片,您的面部表情比较凝重,大家摸不准您心里是有底还是没底,但是等到您返程的时候,您的表情完全不一样了。
(2008年,江丙坤与陈云林在钓鱼台国宾馆会晤)
江丙坤:
因为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海基会、海协会根本没有接触。八年里,在处理两岸事务时,海协会有时候会把很多文件交给第三者,而不是直接交给海基会,所以在这种长时间隔绝的情况下,外界的期待当然是很殷切的。同时,对这次会面,很多媒体都非常关注,台湾和大陆方面加起来去了有四五百位记者,听到这个数目,心里自然就紧张了,所以你看到照片上我的表情比较凝重。
2008年,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签署协议。
吴小莉:
您和陈云林会长是老朋友,您和他在2005年破冰之旅后,围绕台商联系中心的问题,有过很多次交流的机会。您跟他是用什么方式沟通的?是书信还是电邮?
江丙坤:
一般都是见面,我们见面的机会蛮多的,连战主席的“和平之旅”,还有每年一次的经贸论坛我和陈会长都有机会见面。尤其有一次在海南岛见面印象很深,陈会长带我晚上去打高尔夫球。时间是晚上十点钟,海南岛的晚上很凉爽,所以那天打球的感觉很舒服。
那天,他跟我说,我们两个人不要总是谈判协商,可以多走动。以后你就带台湾的企业家到大陆来看看,他也带大陆的企业家到台湾来看看。我说:对,我们不要老是把气氛弄得紧张兮兮的。
2008年11月3日,时任海协会会长的陈云林抵达台北,为了让第二次“陈江会”更加完美,作为主人的江丙坤费尽心力。
(江丙坤在台北圆山饭店接待陈云林)
吴小莉:
据说,第二次“陈江会”的整个过程,包括会谈、见面、举杯,都是在您长达五页纸的计划中的,您真的写了五页纸来交代工作吗?
江丙坤:
因为第一次“陈江会”是在中国大陆,大陆方面接待,我们没有太大的压力。但是在台湾见面,需要海基会接待。那么每一个场景,我都要很有把握。因此我们设立了很多小组,比方安全小组、媒体小组、现场小组。小组有了,但我觉得小组之间的联系更重要。每个小组与每个小组之间,每个小组与每个场景之间都需要准备得很细致。所以我跟他们说,要跟紧每一个场景的每一个流程,比方,几点钟我要到场,你提前多久准备,几点钟对方到场,我和陈会长站在什么位置,讲稿包括什么内容等等,除了时间,还有地点,桃园需要怎么准备,元山需要怎么准备,最终做成了一个剧本。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组的人力,否则遇到突发情况,人员不知所措。有了充足的准备,后来我们的流程都很顺利。
2018年12月28日播出的:
凤凰卫视《问答神州》特别节目
追忆江丙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