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种地球上消失的物种,有3种是在中国发现的

原标题:15种地球上消失的物种,有3种是在中国发现的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

原标题:15种地球上消失的物种,有3种是在中国发现的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00~1000倍。据预测,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一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些曾光临过这个世界,如今却已经消失的物种,在它们的身上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奥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01

顾氏小盗龙(生存年代:1.2亿年前)

在白垩纪森林中捕食的羽毛恐龙(小盗龙)的艺术复原图

古代鸟类恐龙是鸟类的祖先,古生物学家已多次发现见证这一演化阶段的生物化石,这些化石同时拥有恐龙和鸟类的解剖特征。在著名的中国辽宁沉积岩中发现的小盗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种有牙齿和长骨尾巴的小型恐龙,并且拥有两对翅膀,分别长在前肢和后肢上。目前还不能确定这种动物是否会飞行,也许只是从树梢上往下跳跃,以滑翔的方式攻击地面上的猎物。通过对化石遗迹的分析表明,这类恐龙拥有彩虹色光泽的羽毛,而这种彩虹色羽毛也是一些现存鸟类的特征。研究人员对化石色素进行颜色复原,发现这些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黑色和蓝色的光泽。这真是一种有趣却又可怕的鸟!

02

圣贤孔子鸟(生存年代:1.25亿年前)

中国发现的圣贤孔子鸟艺术复原图

圣贤孔子鸟,是古鸟的一个属。1994年,在中国发现的圣贤孔子鸟,是鸟类演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这种鸟的羽毛数量和形状表明,它们和现代鸟类一样,可以在树间飞行。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圣贤孔子鸟与现代鸟类的相似之处十分明显:它们拥有和现代鸟几乎一样的角质喙和尾综骨。当然,圣贤孔子鸟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鸟类,它们前肢上有指爪(这个与现代鸟类一样),但翅膀上仍保留了原始的爪子!因此,它们甚至可以用翅膀上的爪子捕获猎物(有可能是鱼)!这是多么奇怪的鸟类啊!

03

古果 & 钟形花(生存年代:1.25亿年前)

湖面上的睡莲,其组织结构和生长方式与世界上第一朵花相似

地球上的第一朵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花很难以化石的形态保存下来。但幸运的是,一些特殊的古生物沉积物将古代的花朵完好地保存下来了。其中有两个发现并列第一:一个是在中国发现的,被称为古果的开花植物;另一个是在西班牙发现的,被称为钟形花。这类植物有可能生长在1.3亿年至1.25亿年前,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小草本植物,只有花朵露出水面。古果的解剖结构比较模糊,科学家认为它应该有些类似于睡莲;而钟形花拥有狭长的茎,并长有许多果实。不过总的来说,这些有花植物的祖先,与今天的植物相比,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别。

04

腕龙(生存年代:1.65亿年至1.45亿年前)

艺术复原图中的侏罗纪腕龙——体形最大的恐龙之一

腕龙是一种四足恐龙,前肢比后肢长,前肢的腿骨甚至可达到2米!腕龙的脖子很长,由十几块长达70厘米的椎骨组成,这使它们可以吃到大型植物的叶子。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种巨型动物的头高达13米。最近,研究人员对腕龙的重量进行了重新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使用了目前在哺乳动物身上使用的体积测定方法。评估结果显示,腕龙的体重接近23吨,这与之前认为的体重近50吨相差甚远。腕龙很可能有社交行为,并且是群居生活,因为人们在同一个地方,发现了大量不同的腕龙骨骼化石,而且很多足迹化石也表明它们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05

长颈龙(生存年代:2.3亿年前)

长颈龙,海洋中的长颈鹿。艺术复原图中的表现形式(伸出水面的脖子)仍存在争议

在三叠纪的海洋中,生活着有史以来最奇特的脊椎动物之一:长颈龙。这是一种神秘的灭绝物种,它们颠覆了人们对生物力学的认识。长颈龙最令人惊叹的解剖特征是极长的颈部,长度是身体其他部位的两倍!长颈龙的颈部只有大约十块又细又长的脊椎骨,因此不是很灵活。20世纪初期,人们认为长颈龙是一种陆地巨蜥,生活在水边,颈部贴近地面,只能水平移动,可以在岸边捕捉水中的鱼类。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又认为长颈龙生活在海水中,以鱼类和菊石为食。而最近,一些专家则认为,长颈龙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浅水区,长脖子可以伸出水面,捕食岸边的生物。

06

翼龙 (2.4亿年到6500万年前)

飞行中的翼龙艺术复原图,图中可见其翼膜

翼龙绝对是第一只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它们在亲缘关系上与恐龙很接近,其飞行的能力与它们独有的身体构造有关。在演化过程中,翼龙的一根指爪会无节制地增长。与此同时,在它们身体的两侧,指爪末端和膝盖之间,会长出一层膜。这类翼膜逐渐演化成了脊椎动物世界中最早的翅膀之一。目前,我们发现,翼龙既有在海上飞行的,也有只在陆地上空飞行的。通过对它们牙齿形状和胃内容物的分析,可以得知它们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有的以鱼类为食,有的过滤水,食用微型海洋生物,还有的以昆虫或水果为食;甚至有的翼龙可以彻底潜入水中捕捉鱼类,现在的一些鸟类也有类似技能。

07

盗首螈(2.55亿年前)

盗首螈艺术复原图,在二叠纪湖泊中游动,其极具特色的头部形状与回旋镖相似

在二叠纪晚期的淡水水域中,生活着一种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怪的两栖动物之一:盗首螈。盗首螈的头部十分惊人,因为其形状看起来像极了用装甲武装的回旋飞镖。这种形状是由它们头骨中的某些骨头的延伸产生的。盗首螈的眼睛位于头部十分靠前的地方,接近飞镖的顶端。它们的身体相对扁平,四条腿非常小,腿上长有蹼爪,游动的时候会将四条腿收起来贴在身上。20世纪中叶,基于大约50个不同的头颅长度(从 14~ 150毫米)的盗首螈个体化石,古生物学家复原了盗首螈头颅的生长模型。其结果显示,尺寸小的样本没有两侧的延伸物。头颅尺寸超过20毫米时,骨头才开始向两侧延伸。

08

引螈(生存年代:2.9亿年前)

艺术复原3亿年前生活在石炭纪沼泽中的引螈

现如今,两栖动物是一个多样化并且十分丰富的群体。它们在陆地和淡水水生环境之间过着双重生活。它们的身体尺寸不大,最大的物种为日本大鲵,体长可达2米。不过最初的两栖动物则完全不同,例如,在得克萨斯州沉积岩中发现的引螈,令人印象深刻。它们适应了从水生环境到陆地环境的转变,其身长可达3米,重量几乎接近100公斤!它们拥有异常粗大的骨骼和健壮的腿部,足以在陆地上支撑其体重。它们头骨巨大,下颌上有许多尖齿。此外,它们的眼睛位于长头的后部,与现在的鳄鱼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靠近湖泊和河流,在那里,它们是令人生畏的捕食者。

09

旋齿鲨  (2.9亿年到2.5亿年前)

旋齿鲨极其著名的齿轮的艺术复原图

今天的鲨鱼群体基本上一致,而在鲨鱼历史初期,也就是古生代下半叶,情况却远非如此。旋齿鲨是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奇怪的化石鲨鱼之一。它们的牙齿呈螺旋状排列,有点像卷起来的锯条,长度超过了50厘米,牙齿数量可达150颗!最早长出来的牙齿位于螺旋状最外面的部分,而新生牙齿则位于最里面。由于这种呈齿轮状排列的牙齿疑点太多,因此古生物学家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不过到今天,疑问已经解开:旋齿鲨的齿轮位于下颌末端,几乎完全被皮肤包裹,只有几颗牙齿长在皮肤外,这些牙齿掉了以后,皮肤内的备用牙齿便会长出,这种现象在现今的鲨鱼中十分常见。

10

巨脉蜻蜓(生存年代:3亿年前)

艺术复原图中的巨脉蜻蜓,日出时分,停留在蕨类森林的植物上

现今,有很多昆虫都可以达到较大的尺寸,例如新几内亚的亚历山大鸟翼凤蝶,最大雌性蝴蝶的翼展可以达到25厘米。不过,如果回到3亿年前的石炭纪,我们就会发现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飞行昆虫之一,它们的翼展甚至可长达75厘米!这类昆虫叫作巨脉蜻蜓,是一种有两对翅膀的巨型蜻蜓。19世纪,人们在法国科芒特里的煤矿中,发现了巨脉蜻蜓的化石。该化石将巨脉蜻蜓的解剖结构细节完美地保存下来,对于其他昆虫来说,巨脉蜻蜓应该是一个强大的捕食者。它们飞行在石炭纪,靠近湖泊和河流的湿润森林中。现如今,它们曾经占据主导的生活环境,已被其他空中捕食者——鸟类和蝙蝠占领。

11

古马陆(生存年代:3.15亿年到2.8亿年前)

艺术复原图中穿过石炭纪森林的古马陆

目前,现存的体形最大的双足类动物是非洲巨人马陆,体长可达30厘米。不过,化石的世界总能带给我们惊喜。例如古马陆,一种长达3米、宽为50厘米的巨型扁平蜈蚣,生活在石炭纪森林或潮湿的平原。古马陆是植食性动物,我们能知道这一点,是因为化石将古马陆胃里面的东西也保存了下来,古生物学家在里面发现了植物残留。在二叠纪危机期间,古马陆灭绝了。主要原因是它们栖息地的退化,那时候自然气候变化导致环境变得更加干燥,对古马陆赖以生存的潮湿森林十分不利。

12

鱼石螈(生存年代:3.6亿年前)

鱼石螈艺术复原图,它们是最早的陆地脊椎动物之一

自5.3 亿年前,脊椎动物在水生环境中已经生活了将近1.4亿年。在3.9亿年前,一次伟大的变革发生,导致它们的鱼鳍演化成肢体,使它们得以登上陆地。到3.6亿年前,长达1米的脊椎动物,身体虽然还保留着鱼的形状,但已经演化出既能适应水生环境,又能让其偶尔在陆地上行动的肢体。在格陵兰岛岩石中发现的著名的鱼石螈便是如此。最新研究表明,鱼石螈的移动方式可能类似于海豹,只使用后肢移动。根据一定推测,它们登陆行走的出现是渐进式的。从此,这类全新的脊椎动物登上大陆,来到了一个被植物和节肢动物占领的生态系统,并迅速发展起来,同时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3

菊石 (生存年代:4亿年到6500万年前)

菊石外壳化石,具有条纹装饰和完美的几何螺旋形

菊石(因其表面通常有类似菊花的线纹,因此被命名为菊石),头足类软体动物化石,曾广泛分布于古生代和中生代海洋中。绝大多数菊石的壳体呈完美的旋卷形,还有一些呈螺卷、直壳或其他形状,这些形态变化没有任何逻辑规律。菊石壳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有隔壁,用于增加浮力;另一部分没有隔壁,供动物体栖居,动物体可能与现在的章鱼相似。菊石外壳有着不同类型的装饰,如线纹、瘤、刺等,这些装饰可用来区分不同物种。一些侏罗纪的菊石特别神秘。它们的壳体边缘有一系列向外凸起的缺口,有的不太明显,但有的特别凸出。这些缺口呈圆形或正方形,类似于城堡的城垛,而它们的功能是什么呢,至今依然无人知晓。

14

邓氏鱼 (生存年代:4.4亿年到3.6亿年前)

艺术复原图中装备骨板的邓氏鱼,正在泥盆纪海洋中捕食

在很久以前,统治泥盆纪海洋的并不是大白鲨,而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海洋捕食者——邓氏鱼。邓氏鱼是一种真正的怪物,其长度可超过8米,颅骨宽1.5米,“齿”长达5厘米!它们的头部和肩部完全被骨骼板覆盖,这些骨骼板可以充当发达的遁甲。遁甲之间有铰链连接,连接结构位于颈部,也就是头肩部中间,头部遁甲能够在不影响肩部遁甲的情况下移动。邓氏鱼没有牙齿,代替牙齿的是位于吻部的骨骼板,如刀一样锋利,可以轻易切断猎物。邓氏鱼的眼睛很小,位于头部,两只眼睛的位置挨得很近,使这种鱼看起来非常可怕。这种海洋恐怖猎手能捕食各种猎物,它们的身体尺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15

怪诞虫 (大约在5.1亿年前)

生活在5 亿年前大海中的神秘怪诞虫和水母的艺术复原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怪诞虫的身体构造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就像谜题一般让人难以琢磨。它们身体的主要部分是管状的,在管状末端有一个小球。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为长在背部的触手是用于捕食的;长在腹部的刺是怪诞虫的硬爪,能够帮助其移动;而长在身体末端的球体是它们的头。但是后来,古生物学家又完全颠覆了之前的认识,认为长在怪诞虫背部的其实是刺,触手则用于移动行走。而之前认为的头部其实是它的尾部,这个类似头部的膨胀小球,只不过是一种“伪造化石”。到了最近,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化石标本进行观察,认为球状物确实是它们的头部,在球状物头上有两个细小的结构,极有可能是怪诞虫的眼睛。

一些现存的物种很可能也会在未来几十年后,只能从互联网或文献上找到。物种濒危或灭绝,影响的绝不只是生态链中的一环那么简单,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再也无法亲身感受到,曾经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那些奇妙美丽的生灵。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感受到它们的美,让我们一起珍惜它们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