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其实排斥创新

原标题:人们其实排斥创新 表面看起来,人们对创新抱着鼓励或肯定的态度。但实际上,人们对创新真的是持以

原标题:人们其实排斥创新

表面看起来,人们对创新抱着鼓励或肯定的态度。但实际上,人们对创新真的是持以上的态度吗?

为什么人们排斥创新

为了搞清楚这一点,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心理学家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参与者既要从原创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对50条改进心理系教学的建议做出评价,还要从中选出四个“最具创意”,接着还要选出“最好”的主意。结果发现,当考虑“最具创意”之时,参与者的选择遵循着原创性的标准。但当需要选择“最好的”建议之时,大部分参与者都是注重更为实际或实用的主意。所以,当在实际中做决定时,人们还是着眼于更有实用价值,而并未将创意作为考核标准。可见,对于创新,人们也就是说说而已,骨子里却并不支持。

在另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要求参与者撰写一篇小短文,来支持某一个创意,如“如采用纳米技术自动调整材料厚度的跑步鞋”等新鲜想法等,实验结果显示,很少人的观点是支持这些有创意的提议。两个实验无疑都告诉人们:人们在潜意识里对此创新或者新想法大都有抗拒或抵触心理。

为什么人们对创新有排斥心理呢?心理学家解释道,相比较那些实用而常见的想法,新想法或者创意性的东西更让人感到一种不确定感,而这种不确定感又会让人的心里生发不快感,或许这最终导致了人们对创新“退避三舍”。

这样的说法有没有根据呢?美国的神经科学家用成像技术来观察人们作选择时的大脑活动,发现当一个人面临有关不确定性的东西,比如对一些创新或冒险的提议作判断或选择时,大脑里处理恐惧或其他消极情绪的两个区域——杏仁核和眶额皮层——变得活跃起来,而人们也会获得不愉快的情感。但是人们在面对比较有确定感和稳定性的选择时,比如较为实用可行的方法或建议等,大脑活动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变化。心理学家由此认识到这个生理原因恐怕才真正导致了人们潜意识里对创新加以排斥。

排斥创新的“生活效应”

也正是人们潜意识里更加倾向于实用,而排斥创新。所以,一些新鲜而冒险的想法或者创意,总是会遇到不少阻挠,而不太容易实现。让那些抱有新鲜想法的人或多或少地“碰壁”,比如很多人在老板或同事面前展现自己绞尽脑汁的创意却得不到积极反馈,或者在风险投资人面前口若悬河却只换来一个冷眼。更有一个经典的案例,1999年新浪在摩根斯坦利面前谈到未来的战略是建设“门户网站”时,一些高层立马就有了不看好的姿态:他们要个“门”干吗呢?!

这种对于创新的偏见,甚至在一向标榜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学校教育中也不例外。美国联邦学院的一项调查让老师们评价他们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学生品质,结果那些被认为代表创造力的特点,诸如“坚决的”“爱冒险的”“个人主义的”,并不受老师欢迎。相反,代表着实际倾向的品质,如“实际的”“容忍的”“善解人意的”,却是老师心目中的理想学生。俄勒冈大学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更喜欢那些更贴切实际的答案,而不是独特或标新立异的回答。

人们的创新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风吹雨打”,其中一个原因恐怕是离不开人们骨子里对创新所抱持的态度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