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里的牌楼和城门、胡同、四合院一样,是旧都独树一帜的辉煌存在。说是独树一帜,不是说只有北京有牌楼,而是老北京的牌楼年代悠久,数量众多,与旧都布局相得益彰,传承有序。小编希望通过老照片再现东四牌楼的点滴瞬间。
1869年,东四路口北“大市街”牌楼
牌楼规范的称谓是牌坊。种类分为:孝廉牌坊、贞节牌坊、街牌坊、桥牌坊、庙堂公宇前的牌坊,以及商铺门脸儿牌坊等。
北京城里的牌坊主要是后面的四类。俗称牌楼,是因为北京的牌坊大多起楼,斗拱支架上敷筒瓦脊兽,也分庑殿、歇山、悬山等。
一通脊为一楼,有一、三、五、七、九楼之分。而从牌楼的材质又可分为石牌楼、木牌楼、琉璃牌楼、砖石牌楼等,民国后改建的原木牌楼大多改为水泥柱和梁架。
1880年,东四路口北
东四牌楼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元代称十字街,明代于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门三楼式木牌楼,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简称东四。旧时人们戏称“东四、西单、鼓楼前”,以此形容这三处的热闹繁华。牌楼于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毁于大火,后曾照原样重修。
1900年,东四路口“大市街”牌楼北向
据史书载,东四牌楼与西四牌楼同时修建于明朝年间,皇城一东一西各有四座,故以“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简称之;两处均为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有戗柱的木牌楼,跨于路口四面的街道上。
东四牌楼每座牌楼的正间上各挂一白色石匾,两面镌刻着同样的字,跨南北街的牌楼为“大市街”,而东四牌楼名称则恰与西四牌楼相反,东牌楼为“履仁”、西牌楼为“行义”。
1900年,东四路口“行义”牌楼东向,远处可见朝阳门城楼
民国年间,为修建有轨电车将东四牌楼改建成主体为混凝土结构的无戗柱式牌楼,仍为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并将牌楼各间的跨度和立柱高度相应增加,以应付路口日益增大的交通流量,而牌楼原有的柱冠、石匾等部分依旧利用。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维修了东四牌楼,1954年12月将其拆除,同时拆除的还有西四、东西长安街、东西交民巷等大批牌楼,没有进行迁移,自此就留下了地名“东四”,连“牌楼”都省了。
1900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东向
1901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西向,街上美国海军坐着骡车
1907年,东四路口西“行义”牌楼西侧
1909年,东四路口“大市街”北牌楼北向
1909年,东四路口“行义”牌楼东向
1909年,东四路口南
1910年,东四路口“行义”牌楼东向,远处可见朝阳门城楼
1912年,北京“壬子兵变”后被烧毁的东四路口“履仁”牌楼东北向
1912年,北京“壬子兵变”后被烧毁的东四路口“履仁”牌楼西向
1912年,北京“壬子兵变”后被烧毁的东四牌楼
1912年,北京“壬子兵变”后被烧毁的东四牌楼和民房
1914年,东四路口西“行义”牌楼,远处是朝阳门
1915年,东四路口“大市街”牌楼北向
1915年,东四路口“行义”牌楼东向
1915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西向
1917年,东四路口“大市街”南牌楼,额枋、冲天柱细部
1917年,东四路口“大市街”南牌楼北向
1917年,东四路口“行义”牌楼西侧,出殡队伍通过
1920年,东四路口“大市街”南牌楼北向
1920年,东四路口“大市街”南牌楼西南向,出殡队伍通过
1920年,东四路口“行义”牌楼东向,远处可见朝阳门城楼
1920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西向
1920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下压路机通过
1922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
1924年,改造前的东四牌楼
1925年,东四路口“大市街”南牌楼北向
1925年,东四路口西北角,“五卅”运动时街头演讲
1928年,东四路口“行义”牌楼东向,远处可见朝阳门城楼
1930年,东四路口“大市街”南牌楼北向偏东
1930年,东四路口“大市街”牌楼北向,牌楼已没有了戗柱,当时的公共汽车是靠左行驶
1930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东向,远处可见朝阳门城楼
1930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西向
1933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
1933年,东四路口东牌楼
1937年,七·七事变前,东四牌楼下堆满沙包掩体
1939年,占领北平的日军在东四牌楼下策划反英宣传
1940年,东四路口“大市街”牌楼北向
1940年,东四路口南“大市街”牌楼北向
1946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东向,远处可见朝阳门城楼,路口南为永安堂药庄
1946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和“大市街”北牌楼
1946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西向,透过牌楼明间可见景山万春亭
1946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西向
1950年,东四路口牌楼下的三轮车夫
1952年,东四路口“行义”牌楼东向,远处可见朝阳门城楼
1953年,东四路口“大市街”牌楼南
1954年,东四路口“履仁”牌楼西向,已搭脚手架,正在准备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