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这10本书,带你了解一个更饱满的台湾

原标题:《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这10本书,带你了解一个更饱满的台湾 点击“小曹曹和小章章”关

原标题:《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这10本书,带你了解一个更饱满的台湾

点击“小曹曹和小章章”关注我们噢!

2019,各位老朋友、新伙伴,我们又见面啦!在此祝愿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新的一年,小曹曹和小章章会继续陪伴着你噢!

40年前,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示在新历史条件下争取和平统一的方针及一系列政策主张。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40年间,大陆与台湾从几乎完全隔绝,到如今在经济、文化上早已往来密切,然而,两岸人民真的相互了解吗?

以下10本同台湾有关的书,今天分享给大家,或许从中可以让你窥得一个更饱满的台湾。

NO.1 《一九四六——被遗忘的台籍青年》

钟明宏著,沐風文化,2014年11月出版

1946年,一群优秀的台湾青年经过选拔,以公费生的身份被派往大陆多所知名高校求学。彼时的他们,肩负着打破两岸隔阂、促进两岸交流并在学成后建设新台湾的使命。

很快,祖国大地上的风云变幻,也影响到了这群台湾青年。一些人中断了学业回到了家乡,另一些则怀揣着梦想,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那一刻他们都坚信,无需多久,他们就会跟随着那股新生的力量,回到自己的故土。

但历史却与他们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

拓展阅读:

回不了家的台湾人——《1946·被遗忘的台籍青年》

NO.2《书街旧事:从府前街、本町通到重庆南路》

黄开礼著,时报文化,2017年5月出版

1953年,16岁的台湾少年黄开礼初中毕业,开始在台北重庆南路的一家书店做学徒,开始了他与书的一生情缘。

彼时的重庆南路图书街,被上海人所统治。被老板唤为“小赤佬”的黄开礼从最底层做起,靠着勤劳聪慧,数十年后,终于实现了对于整条街“上海帮”的逆袭。

《书街旧事》,既是黄开礼的奋斗史,也是台北重庆南路图书街的兴衰记。

拓展阅读:

《书街旧事》:台湾“小赤佬”逆袭重庆南路“上海帮”

NO.3《口述历史第4期——二二八事件专号》

中研院近史所《口述历史》编辑委员会编

中研院近史所,1993年2月出版

“二二八事件”发生40多年后,四十三位事件亲历者或家属的口述回忆。口述访谈的真实性尽管会受到被访者立场、年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从这本书中,依然还能让我们窥得一些当年台湾社会在光复之后的真实情景。

拓展阅读:

爱恨皆有因——读《口述历史第4期:二二八事件专号》 写在二二八事件70周年

NO.4《一个台湾原住民的经历》

莫那能口述、刘孟宜录音整理、吕正惠编辑校订

人间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那个台湾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盲人原住民莫那能的血泪经历

他的苦难、他的奋斗、他的觉醒、他的挫折,本书是他个人生命史的篇章,是那个年代台湾原住民群体的历史处境,也是台湾当年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这一切,在如今的大陆,也正在不断重演。

NO.5《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忆录》

彭明敏著,前卫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

台独教父的心路历程。

反对他们,首先要了解他们。

NO.6《亚细亚的孤儿》

吴浊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台湾作家吴浊流的成名作。

一代台湾人内心的真实刻画。

NO.7《寻找祖国三千里》

蓝博洲著,台湾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1945年12月19日起,一连七天,《台湾新生报》日文版刊载了一篇题为《思慕祖国不远千里── 一台湾青年的归国记》的文章,作者署名吴思汉。

通过这篇报导,吴思汉报告自己为了参加祖国的抗日战争,不惜放弃京都帝大医学部学业,只身穿越朝鲜半岛,过鸭绿江,潜入东北、华北沦陷区,再突破前线封锁,深入内地,最后终于抵达重庆的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在光复不久,对祖国的热情犹未冷却的台湾,吴思汉的经历感动了无以数计的读者;尤其是在青年知识分子之间,他那寻找祖国三千里的故事随即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一则时代传奇。吴思汉也成了当时的传奇人物。

然而,五年不到,1950年11月29日,“二二八事件”后改组易名的《新生报》却刊载了一则题为“不法叛逆危害党国十四匪谍枪决”的报导;这一次,吴思汉成为“匪党支部书记”,而于前一天的清晨六时,与同案郭琇琮、许强等医界菁英,在马场町刑场“明正典刑”。

……

NO.8《幌马车之歌》

蓝博洲著,时报文化,2004年10月出版

《幌马车之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基隆中学校长钟浩东很喜欢的一首歌。他在1950年代的政治扑杀运动中,结束短暂而炽热的生命。

他与妻子蒋碧玉相识相恋、患难与共、寻访原乡、加入抗战……,仿如一篇篇扣人心弦的动人乐章,至今传唱令人动容。

作者蓝博洲集史料、记录与文学于一体,将冰冷的历史还原重现,使我们能以全新的视野,贴近这些即将被湮灭的台湾史与台湾人,在悲情城市中反刍那段伤痛与遥远的记忆。

NO.9《做工的人》

林立青著、赖小路摄影、宝瓶文化,2017年2月出版

一栋的大楼的建成,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投资者、设计师的理念、独特的外形、造价的咋舌云云,谁会关心“施工危险、闲人勿进”的铁皮围墙里面把建筑物从无到有,一点点建筑起来的工人呢?

这些工地上的水泥匠、焊接师傅、外劳、女工、以及工地大嫂,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围绕工地而生的小吃店、冷饮店、槟榔西施、陪唱的阿姐,每个人的故事都令人感到无奈和动容。

《做工的人》,带你走进台湾的底层社会,读到的却不只是对岸的现实。

NO.10《月夜‧驿站‧夜快车》

陈启淦著、余瑶杰绘、联经、2016年6月出版

一个以台铁小站五堵为舞台的故事,讲述了同这个车站相关的人们的生活与命运:

铁路职工、车站门口摆摊的小贩、义工、每天从这里搭车上学的学生、车站周围的矿工……

小故事之中也透露着大时代的点滴:大陆与美国建交、自强号机车上线、赴台老兵对于家乡的思念、台湾地区经济腾飞过程中的种种酸甜苦辣。

小说的结尾,嘉明考上了台南师专、小祁却死于跳车意外、五堵站的墙报获得了交通部评比的第一名,可爱的“小黄”却被做成了盘中餐。这种并不那么完美的结局,或许才是生活的真相吧。

10、底层互杀,那场轰动上海滩的电车血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