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病呻吟、辞藻堆砌,这是写作大忌
本报记者 郑琳 王湛 通讯员 邱伊娜
梁鸿/著名作家、中国人大教授
创造力、独特性
我希望在总决赛能看到有创造力的,有自我独特性的文章。对中小学生来说,同学们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语感,对于社会有特别的感知也是很重要的。虽然孩子们不见得对大的社会事件有深刻的理解力,但是他们能对自我内心的情绪和情感有自己的感受;或是能把自我和自然的关系可以很精妙地表达出来,就会是很棒的文章。
方卫平/儿童文学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丰沛心力与蓬勃意气
从多年来的参赛作文看,给我印象最深、最感到欣慰的一点是,许多孩子的写作大大突破了传统应试作文模式的束缚,写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写出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对于少年朋友的写作,我更看重的是一个孩子如何在向身边的阔大世界和广袤生活打开感官的过程中,学着用文字捕获自己的生活印迹,搭建自己的精神屋宇。屋宇虽不甚大,印迹也尚浅稚,却让我们看到单纯生活、认真忙碌的年少个体身上的那种丰沛心力与蓬勃意气。这是他们的文字常令我怦然心动的最重要的原因。
写作首先应是个体真挚情感的表达,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如果把写作比作一棵大树,情是本根,言乃枝冠,无枝冠则本根之力无由显现,无本根则枝冠之华无所支撑。与此相应,作文之始,当先有真情实感抒发的冲动,再依此渐渐寻找生动、新鲜乃至奇妙的表达,切忌一上来就大工辞藻,空洞抒怀。
袁敏/著名作家、大赛资深评委
童心、童语、童趣、童话
在我看来,作文和数理化不同,没有标准答案,评判作文的优劣,也不应该有固定评判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委的眼光未必就是最高最准确的。而且,成人的审美眼光未必是孩子们喜欢的。
现在的孩子太成熟,十几岁的小孩子,想的、说的、关心的,和我们这些庸碌的大人们几乎没什么区别。虽然依然有做不完的作业,但是他们对房价高攀的焦虑、对人世苦难的淡漠,甚至对人情世故的熟稔,不由得让人暗自心惊。这种成熟感尤其表现在孩子们的作文里。我不止一次听到人们的指责:现在孩子们的作文一半是矫情,剩下一半是谎言。我渴望在新少年作文大赛的参赛作文中看到和这个年龄段相匹配的,童心、童语、童趣、童话。
每个孩子都拥有文学创作力,只是有的明显地表现出来了,而有的却潜伏很深,需要大人去发现,去挖掘。我不建议家长们给孩子买那些作文辅导书,也不建议让孩子们去上什么作文辅导班。那些在我看来都是劳民伤财,事倍功半的,而且往往还容易引起孩子抵触和逆反。我的建议很简单,就两条:第一,阅读;第二,行走。
海飞/著名作家、编剧
不要矫揉造作、浮夸空洞
作为评委,阅读这些青少年的作文,最主要的感受有两个,一是惊喜,二是期待。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孩子们在小小年纪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写作天赋,他们对文字具有手到擒来的把握能力,在修辞、布局上的写作技巧也相当成熟,能从中国本土和世界各国的作文作品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尽管字里行间仍然流露出稚拙和青涩,但这种青涩也具有活力十足的青春气息。在这种时候,写作的爆发力是最为强劲的,他们充满了少年探索欲和在文学领地开疆拓土的气魄。因此十分期待他们将来会更上一层楼,天赋毕竟是转瞬即逝的,还需要通过阅读、积累和长期的锻炼,将自己的这种天赋打磨发亮,到那时或许他们会创造出光彩夺目的作品。
在总决赛中,我希望看到的文章是真实的、具有独特生命力的,而不是矫揉造作、浮夸空洞的。希望小作者们在自己最有精神气的阶段去观察发现生活中值得记录的时刻,使人们看到这个时代青少年真正的所思所感,表达自己的心情、情绪和思索,我认为这是最有价值的。
郑重/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
期待一两篇横空出世之作
期待遇见让我们评委惊讶、惊艳和惊喜的文字和文章,看到00后乃至05后一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希望一届比一届强,从作文大赛中培育未来的作家新秀。最好有那么一两篇有横空出世之感,那一定会让我们这些职业的读者感到幸福。
希望看到参赛选手在文字上对汉语语言有创造的发挥;在思想上展示他们广博的阅读积累和真切的生活体悟;在情感上回归真善美,切忌空洞、无病呻吟。
烽火戏诸侯/当红网络小说作家
简洁美好如小巷杏花叫卖
写作的第一步,永远不是一个作者提笔写下的第一个字,而是我们小时候翻开某本书,读到的第一个字,或是真正找到了第一本自己由衷喜欢的作品,因此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影响力,能够长久的、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一生。真正拥有精气神的文字,是有力量的,会像一颗颗钉子,钉入读者的内心,而不是像一串糖葫芦,读者咂吧咂吧嘴,哦,甜的,就只有这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心目中最好的作品,应该不是作者酣畅淋漓地掀翻、打烂一个世界,而是塑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哪怕这个世界所呈现出来的姿态,再昏暗,再苦难,但是道路的尽头,会让读者看到一丝曙光,甚至会对现实生活生出一丝希望。
在总决赛中,我期待文字简洁却充满灵气的作品,以及在字里行间,能够透出一些文字之外的乐观,美好如小巷杏花叫卖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