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怎样发明浑天仪?浑天仪怎么用来来观察天象?看完佩服!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同时他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张衡不但是浑天论的完成者,而且还根据此种理论和实际天象观测知识,于公元117年在洛阳研制成功了观察天象的新型仪器—浑天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的发明,是张衡对我国古代天文做出的巨大贡献,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null

当时张衡观测天象的地方叫灵台,坐落在洛阳平昌门南,灵台也就是当时的天文台。这里的总管是灵台丞,属太史令管辖,上面有候气的、候风的、候日的、候星的等40多人,机构庞大,分工细密,各司其职,相当于今天的气象部门。张衡正是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潜心研究,细于琢磨,经过了无数次的观察、测验、反复验证,于公元16年(东汉安帝元初三年)首先制作出一个浑天仪的模型叫小浑。

null

从《浑天仪图注》记载可以看出小浑是一个较浑天仪小些的木质圆球,相似于今天的地球仪,在圆球上先画出一大圆为赤道,再画一个与之成24度交角的大圆为黄道,在黄赤道上均分成365又14刻度,两者的起始都在冬至点。在赤道北极及其相冲处(即南极),各用针穿一孔,作为圆球旋转轴的两端。取一长条竹度,在其两头的中央各穿一孔,令这两孔之间的距离与圆球半个大圆弧的长度相等,将竹篾的两孔与南北两极相重合,竹篾则纵贯圆球,这时竹篾两孔间的连线必与圆球相切合,这是因为从北极到南极针孔中心间也正好等于182又58度,即半个大圆弧。沿中分线把竹篾削去一半,必须使中分线正好是竹篾两端孔中心的连线。从冬至点起,令竹篾的中分线沿赤道每隔一度移动一次,每一次均读出它与黄道相交的度值,就可以得知赤道每增一度时,黄道度或少或多于一度的数值。这多少之数即为黄赤道进退数。赤道度增率大于黄道度增率时,为多,为进数;相反,为少,为退数。这是我国古代量度黄赤道进退数具体方法的最早、最详尽的记载。

null

小的浑天仪模型制成后,作为试验,试验准确了,然后再用铜来铸成正式仪器。在张衡谨慎、细心操作下,耗费了许多心血,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这个仪器终于制造成功了。因为这个仪器是根据浑天理论来制造的,所以张衡就把那个用竹篾编成的模型叫做“小浑”,铜铸的就定名叫做“浑天仪”。

null

张衡制造的浑天仪是依据浑天原理而制成,其形状是个球形的东西,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浑天仪分为内外几层,每层都可以转动,中间有个铁轴贯穿球心,轴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轴和球体的接触有两个交点,即天球上的北极和南极。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圈的下面,另一半显露在地平圈上面。在球的表面排列有二十八宿和其他恒星,球面上还有黄道圈和赤道圈,二者成24度夹角,分列有二十四节气。从冬至点起(古代以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把圆分成365又14度,每度又细分成四个小格。球体外面有两个圆圈,一个是地平圈,一个是子年圈,外圈圆周长为一丈四尺六寸一分。天轴支架在子午圈上,和地平斜交成36度,就是说北极高出地平36度。这是洛阳地区的北极仰角,也是洛阳地区的地理纬度。这架仪器的构造,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最新的天文学知识,是当时最先进的仪器,代表了古代天文研究的领先水平。

null

为了使浑天仪能够按照时刻自己转动,张衡又设计了一组滴漏壶。滴漏壶是古代测知时刻的仪器,它用一个特制盛水的器皿,下面开个小孔,水一滴一滴流到刻有时刻记号的壶里,人们只要看到壶里水的深浅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时刻。当时没有发明钟表我们的祖先就用它来测定时刻。张衡运用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组滴漏,巧妙地应用两个壶和浑天仪配合起来,利用壶中滴出来的水的力量来推动齿轮,齿轮再带动浑天仪运转,通过恰当地选择齿轮个数,巧妙地使浑天仪一昼夜转动一周,把天象变化形象地演示出来,人们就可以从浑天仪上面观察到日月星辰运行的现象,可以很具体的看到天体的运动变化规律。

null

张衡制成青铜浑天仪后,把它安装在一间密室里,用流水的力量使它转动,然后,让一个管理人关闭在室内,高声向站在观象台上的观察者报告说浑仪上哪一颗星正在升起,哪一颗星正在达到天顶,哪一颗正在落下去,根据观察得来的数据显示,一切都准确地同天象相符,十分准确。所以,浑天仪的发明,也很好的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我们古人对于天空、宇宙的无限向往和积极的追求探索!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有如此的先进发明,这对古代的生产力提高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十分敬佩我们的老祖先。

null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