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二战时期的潜艇和现在的潜艇在外观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现在的潜艇多为水滴形和流线型布局,而二战的潜艇更像是一个翻转的军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战后潜艇外形大变呢?
先来看一下二战潜艇的攻击模式。不同于人们想象中那样,潜艇都是从水下发起攻击的,二战时的潜艇很多时候攻击还是要浮出水面的,或者在水面以下几米处发起攻击,毕竟它们的潜望镜也就5米长左右。这样的攻击模式,使得潜艇浮出水面的机会比较多,艇员出来的机会也比较多,所以采用了倒扣军舰的设计布局,在其上部设计了甲板,方便艇员活动,也方便抓俘虏和营救友军。
再来看一下二战潜艇的续航能力。不同于现代的潜艇,那时还没有小型化的核反应堆和AIP技术,潜艇基本都是柴电推进,续航能力极差,基本上都是白天下潜,晚上给蓄电池充电,充电需要借助空气作为介质,这就要求潜艇浮出水面才行。一般充电时,需要有艇员去甲板上做一些工作,为了方便艇员的活动,从而那时的潜艇设计成了倒扣军舰型。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卫作用。倒扣型潜艇的甲板上一般都有速射炮,这些炮可以应付一些逼近的鱼雷以及低空的飞机,虽然给那些大吨位舰艇造不成什么伤害,不过聊胜于无,总比坐以待毙要强得多。要想安装这些炮,就必须要有一个平整的表面,水滴形设计是肯定不行的,而二战那种设计就可以。
进入现代后,潜艇越来越先进,其作用也越来越大,已经不再像二战那样作为消耗品使用了。现代的潜艇更注重隐身性能,噪音是判定它们性能的重要指标。除却发动机外,潜艇的整体布局也非常影响噪音的大小,像二战那种布局,肯定无法适应现代战争,其噪音会使它快速暴露,而采用水滴形布局,噪音就会小很多。
除却噪音的影响,吨位的增加也是潜艇外形变化的重要原因。二战的潜艇,吨位普遍只有几百吨,德国的远洋U艇排水量不过2000吨,日本的伊400排水量为6500吨,不过没有大量生产。现在的潜艇排水量普遍在几千吨,再采用二战的布局方式就不合适了,理论证明,德国远洋U艇是倒扣军舰式布局的最大吨位限制了,所以说,战后这种布局就基本见不到了,被流线型和水滴形布局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