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宗教丑闻,揭示西方文化道貌岸然的虚伪本质

null

近日,美国一个调查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儿童案的“大陪审团”出具了一份报告。

这份报告涉及了美国宾斯法尼亚州6个天主教教区,性侵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1947年,整整跨越了70年。

美国CNN在报道中列举了一些恶劣的性侵案例:有的女童是因病住院时遭到神职人员强奸,有的则被“神父”绑在柱子上用鞭子虐打,更有的神职人员在强奸女童并导致对方怀孕后,还逼对方堕胎……

不过,虽然这些例子都以女童为主,但从报告原文来看,男童其实才是最主要的受害群体,而且他们遭到侵犯的方式也都极为病态,病态到无法用文字来描述。

这些侵害也直接改变了孩子们原本正常的人生轨迹,在人生中不得不持续遭到童年中恐怖记忆的折磨,并患上了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甚至有人选择了自杀

通过美国宗教性丑闻,政经堂想起19世纪著名文学家雨果。

作为反封建、反专制、反迫害的人道主义作家。雨果生活在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极为激烈的时期。

当时在法国,被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推翻的封建专制的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复辟。

在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百姓。

当时的法国首都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制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

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百姓,生活极为困苦,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这种不公平的社会令人再也生存不下去了。

饱受压迫的群众奋起反抗,与两股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雨果感受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借15世纪的巴黎讽刺现实社会,创作了《巴黎圣母院》。

有意思的是,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同样是对天主教的嘲讽和批判。

作为一个弃婴,卡西莫多相貌奇丑无比、面目狰狞,作为天主教神职人员副主教的克洛德路过看到这个弃婴后,立即想起了从小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可怜的弟弟,于是怜悯之心油然而生,遂将婴儿抱走,决心将婴儿抚养长大。

人性的光辉,克洛德是个善良的好人啊!

克洛德为婴儿取名卡西莫多,将他收为养子,留在圣母院做敲钟人。

卡西莫多天生独眼、驼背、跛足,后被钟声震破了耳膜,成了聋子,这是最低贱的普通人,他的灵魂从此坠入无边的黑夜,变得乖戾、疯狂。

从小就遭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嘲讽、讥笑使他对一切充满敌意,只有将养父克洛德视为天底下最好的人,十分地敬重这位副主教。

但这位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实际上却是蛇蝎心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虚伪、奸诈、好色之徒。

克洛德展现了人性的本质,政经堂认为他甚至代表了西方国家相当一大部分政客的形象,他们虽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宗教教育,是一个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知识渊博的青年,他收养丑陋的卡西莫多、照顾年少的弟弟,能够看出他是善良的。

在成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掌握权力),并遇到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后,他真实的人性开始表现出来,内心强烈的占有欲迫使他去跟踪、绑架、强抢爱斯梅拉达,这是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而已。

克洛德对爱斯梅拉达的占有欲已经超越了教会思想的束缚,不顾任何人的想法采用极端的做法只能造成悲剧的结局。

克洛德代表了西方文化的传统形象,即表面上维护正义、尊重人权、保护弱小,实则道岸貌然、自私自利、不择手段。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宗教丑闻,这些自称为“上帝”服务的神职人员,同样是道岸貌然、自私自利、不择手段的,他们利用信徒的信任,利用未成年的弱小,利用自己的权势地位,满足自己占有的欲望和病态心理。

他们最终不仅没有遭到惩罚,他们的罪恶反而还被美国的天主教会系统性地掩盖了起来。

美国“大陪审团”的报告是这么说的:“宾夕法尼亚州所有的受害者都被教会无视了,因为在教会的领导们看来,保护那些作奸犯科者和教会的声誉比什么都重要”……

西方文化本质上是霸凌和专制主义的,西方国家的教会势力极为猖獗,他们控制着标榜民主自由国家的公民思想,神职人员为满足卑鄙的兽欲、变态的心理而施展出超越人类想象的恶毒阴谋和手段,美国政府则对此无能为力,因为美国的政党对社会的控制力极低、干涉极少,导致这种过度自由下的丑闻泛滥、悲剧重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