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冈宽光:岩仓具视才是明治建国成功的核心中的核心人物

【东音社按】明治维新包括革命和建国两部分,我们平时关注的往往是革命忽略建国部分,而建立近代国家和政府的成功,才是明治维新成功的标志。日本行政学研究泰斗片冈宽光教授认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是由装饰政府门面的头面人物和负责政府运转的实际推手,这两部分人“情投意合”所促成的,两种领导人分工明确,从未混淆在一起过。本文整理自片冈宽光教授所著《大隈重信传》一书,值此明治维新150年周年之际,经东方出版社授权发布,略有改动。

一、革命领袖和建国领袖分工合作,才是明治建国成功的主要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后,负责建国的领袖群体由三个层次构成:核心领导层、实力派领导层和后备领导层。其中,核心领导层是决策的中心,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展,也可以看作类似金字塔的构造。这种结构的特点还在于它的灵活性,在不同的状况下,同心圆内还可以进行自由的取舍调整。所谓“维新领袖群像”也并不是等于他们完全占据了政府的要职。进入建国阶段后,维新领袖群和新政府又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并行关系。领导群中的成员有的没有进入新政府,却在政府外部发挥着影响力。也有些新政府的领导,却并未发挥出重要领导的作用。比如西乡隆盛在“戊辰战争”结束后就返回了萨摩藩,栖身乡野,以藩的“参政”的身份参与藩政。但作为实行“废藩置县”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终究又被召回了中央政府。土佐藩的板垣退助也从藩参政一跃被提拔成了政府参议。此外,大久保和木户都当过“待诏院学士”(后为出仕)的闲职。而财界的五代才助(有厚)是从中央的实力派领导群中退了出来,活跃在民间成为关西财界的重要人物,并且不失时机地发挥着他的影响力。井上馨也曾一度回归民间,经营“先收会社”(三井物产的前身),几经周折最终重回政府领导群。涩泽荣一只能算是后备领导层中的一员。但由于他一直在民间发挥着巨大作用,使得他的重要性倍增。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人之前虽然算作领导群体中的一员,后来却被安排到了无法发挥领导力的位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null

在领袖群体中,实力派领袖层常常发生变动。有时会从后备领导层或是民间吸收新鲜血液,有时也会淘汰一些人出局。总而言之,常处于可变未定的状态。但是,唯独核心领导层从维新伊始到断行阶段都有明确的分工,形成后就具有了排外性和凝聚力的中核,从不允许实力层领导渗透其中。而且决策层也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装饰政府门面的头面人物,另一部分是负责政府运转的实际推手。因为明治维新是宫廷贵族和萨、长两藩的“情投意合”所促成的,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分工。两种领导人分工明确,从未混淆在一起过。

二、核心领导层决不允许外围人物向其中进行渗透

最终核心领袖层中留下的头面人物有三条实美、有栖川宫炽仁和岩仓具视。实际推动政府运转的人物包括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决策层的这种双重特性是维新取得成功的必然。两组人马高呼着“王政复古”的口号,合力促成了明治维新的成功。原本头面领导人物是由许多公卿和藩主组成的,随着逐步的淘汰,最终只剩下上述三位。维新之初,三条实美并不在京都,他和万里小路博房、泽宣嘉等七位公卿一同落难流亡长州。可他却超过了任三职总裁、东征大总督的有栖川宫炽仁居于首位。至于岩仓具视,他身为贵族,属于排在摄家、清华家、大臣家之下的羽林家家格,算是出身较为低等的贵族。尽管岩仓具视在维新中的贡献巨大,并且对皇室极为忠诚,排位却只能屈居人后。但在核心领袖中,岩仓具视才是核心中的核心,实际上发挥着团结全体的向心力作用。

核心领袖中领导政府工作的核心人物是西乡、大久保和木户三位。其余有进入核心层资格的,还有同为萨摩藩家老的小松带刀和岩下方平。但是后来小松病逝,岩下则下到地方为官,之后成为了元老院议官,不仅没有成为决策层,连实力派也算不上了。长州藩还有广泽真臣(兵助)和大村益次郎(村田藏六),但这两位都遭到暗杀,未能完成志向。除此之外,就算还有和他们地位相当的,也早都身故了。之所以将这些人归入核心领导层,是由于他们在维新开启阶段和断行阶段厥功甚伟。他们以此为政治资本,到了建国阶段仍然居于执牛耳的核心地位,且从未受到过第二层实力派领导层的任何质疑。

相当于决策层里头面人物的三位中,三条实美多被评价为优柔寡断之人。即便如此,他作为太政大臣、核心领导中的头面,还要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包括来自核心领导层和实力领导层的抵制。为了避免作出错误的决策,他始终要小心翼翼。此外,他还要根据情况担当起协调和调整领导层成员关系的重担,他作为政府的中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征韩论”决裂之时,三条突然发病。岩仓代替他坐镇指挥,并奏请天皇,不可派出遣韩使。而三条出于对西乡的同情,是倾向派遣使节的。有人说,因为此事,岩仓和三条之间才产生了隔阂。但是岩仓一直以来辅助三条,勉励着维新的众位领袖,推动了维新改革的步步向前。但岩仓这位重视协调的人物到后来却排挤掉了大隈,命令伊藤博文按照自己的意志起草了宪法。而一直优柔寡断的三条反而不惜违背个人意志,也要废除“太政官制”,转而实行“内阁制”,简直不可理解。但是三条却做到了,他发挥这样的作用时,岩仓已经去世了。

null

核心领袖中领导政府工作的核心人物来自萨、长藩阀。大隈曾经说过:“萨、长联手大放异彩。”正是萨、长两藩的携手才能使得厉行明治维新、版籍奉还、废藩置县都顺利得以实现。但是也不能说萨、长之间就是完全一致的。就连决策领导层中的西乡、大久保和木户三人最初也并不是一个心思。他们的合作是权宜性的、战略性的。他们在当时的情形下,组成了坚强的核心团体,像堡垒一样没有挑战者能渗透其中。但是他们三人也常常会彼此反目、互相背离。最初萨、长两藩追求的目标也是完全不相同的。长州藩一直贯彻“尊王攘夷”的立场,他们将推进“公武合体”的萨摩藩和会津藩视为“会奸萨贼”,甚是鄙夷。但在明治维新断行阶段的历史关口,这两个曾经水火不容的萨、长两藩第一次联手,绽放了第一次光彩。但那之后,两藩又回到了各自原来的状态。后来很不可思议的是,在“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的问题上他们又再度联手,大干了一场。再后来是在“征韩论”的立场上,不仅两藩反目,连萨摩内部也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那时长州支持萨摩内部政府军一方。据大隈所述,萨、长合作办大事的光辉也就到此为止了。之后的联手,干的全不是什么好事。这不仅是指“明治十四年政变”,还包括萨、长私相授受政权的情况。

核心领导层是决不允许外围人物向其中进行渗透的。但是在明治十一年(1878年),大久保遇刺身亡。到此为止核心领袖层中政府运转轴心的三位领袖全部去世了。为了填补这个空白,围绕着后继人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这是一场激烈的“零和游戏”。赶走大隈并坐上首席宝座的是伊藤博文。但是后来也是由他废除了右大臣和左大臣的“太政官制”,引入了不受身份约束的“内阁制”,这改变了政府领导群的性质,但是也将维新领袖群体的基础一起保存了下来。从明治末年开始到大正初期,随着萨、长势力的逐渐衰退,政府开始依据个人能力任用大臣。从这时起,政府才具有了全国性选拔人才的机制。尽管如此,要完全擦拭掉旧领导群像的残影还需要很长时间。大隈从领导群中退出,虽然失去了发挥统率力的基础,但是他有效利用了伊藤博文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的框架,展开了“内阁责任论”。自此,他确立了新的领导基础,成为了一位“国民领袖”。

三、实力派领导层的共同理想:建设一个崭新国家

核心领导层的几个人都有着强烈的意愿和决心,那就是要在维新后建设一个崭新的国家。但是说到具体以怎样的形式去建设时,开始都会有些不知所措。不管怎么说,明治维新在日本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没有任何经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必须要学习建设国家的许多新知识、制定新政策,而且要多多借助实力派领袖层的力量。所谓实力派领袖层的成员们都是些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掌握着新知识、新技能的人物。要利用他们的所学,为近代国家的建设献计献策,并将建设方案转化为实际成果。拿大隈来说,他本是后备领导层中的一员,由于掌握了洋学知识,才被提拔到了实力派领袖层中。同在实力派领袖层中的还有长州藩的伊藤博文、井上馨等。他们都有着为维新四处奔走的经历,而这一点却是大隈的短板。但是大隈越过了障碍后来居上,凭借自己的实力确立了在同一层领袖中的有利地位。实力派领袖凭借自身的能力进入政府领导阶层,但只可以出谋划策,却不能形成决策,所以又被称为“非决策型领导人”。但是有决策权的核心领袖层对这些实力派的期待和依赖度很高,大久保和木户等核心人物虽然和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界限,但是出于对新知识、新力量的仰赖,在政府内外看来,他们几乎是平起平坐的。

null

最初只有公卿和藩主才能被任命为“议定”和“参与”,行政长官也从这些人中起用。西乡、大久保和木户三人从一开始就是明治维新的核心领袖的地位。但是在最早的“三职制”中,他们和其他的实力派领导一样,仅列于“参与”之位。萨摩藩的实力领袖是岩下左次右卫门(方平)、吉井幸辅(友实)、寺岛陶藏(宗则)、黑田清隆、大山格之助(岩)、五代才助、西乡信吾(从道)等人。长州藩有伊藤俊辅(博文)、井上闻多(馨)、山县狂介(有朋)、大村益次郎、前原彦太郎(一诚)等人。土佐藩有后藤象二郎、板垣退助、福冈藤次(孝弟)、佐佐木高行等人。佐贺藩有江藤新平、副岛种臣、大木民平(乔任)和大隈重信,还有越前福井的三冈八郎(由利公正)等人。此外还有熊本的横井小楠,可惜他遭到了暗杀。因为在劝说德川庆喜投降这件事上有功,曾经是幕臣的大久保一翁、胜海舟、涩泽荣一也被提拔进实力层。大隈被选上来的理由还是比较明确的,是因为他掌握着新知识。但是那些萨、长志士们是靠什么被选上来的,却并非都有明确的基准。无疑在维新开启阶段他们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如果按照这个依据来选,理应还有更多的人可以算入其中。比如萨摩藩中,小松带刀(清廉)和桂久武同为家老。小松就被破格提拔为外国官副知事,后来大隈也任这一职,小松是大隈的前任。但是桂久武就只做了丰冈县权令,后来就投靠了西乡军,桂久武的道路与其说是政府的原因,不如说更多是本人的选择。之后,这群维新志士中成为参议、省卿的人辈出,但是从领导群中销声匿迹的也不在少数。如前原彦太郎、江藤新平就沦落为了叛逆者。实力派领袖层和后备领导层不是从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不仅两个层次之间互相渗透,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地从外部吸收新的要素。


四、后备领导层:中央向地方渗透的媒介

实力派领袖层的外围,围绕着众多后备领袖人物。这其中,有些人是以成为实力派领袖为目标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也有一些人认为,只要能成为核心领导层或实力派领导层的左右手就满足了。他们按照上层领导人物的指示,或者联系同层人物,从中央向地方一层层地发挥作用。在明治维新的断行阶段,萨、长两藩中一些先知,以个人之力能够发挥巨大的力量,是因为他们能够鼓动起萨、长两藩全体投入的缘故。维新后,原有的藩的秩序崩溃了,但依然必须要通过某些特定人物的作用,将本藩和他藩与中央联系起来。后备领导层的一些人,就是起到了这样的媒介作用。萨、长两藩出身的人,后来很多成为了府、县的知事,不但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利益,而且也变成了中央向地方渗透的媒介。有不少人因为拥有具备先进知识的实力,而进入到了后备领导层中,而且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晋升到实力派领导层中。

大隈一开始也算是后备领导层中的一员。从排位上来说,他在九州镇台参谋井上馨之下,是副参谋。但是后来被提拔为外国官副知事、大藏大辅后,实现了地位的大逆转,一跃而居于伊藤博文少辅、井上馨大丞之上了。不过万事有轮回,伊藤自出任遣欧美使节团的副使之后,也迅速崭露头角。他被大久保利通器重,在大久保亡故之后,为了争夺核心领导的地位,同大隈形成了对峙局面。最终两人在“明治十四年政变”中决出了胜负,大隈被排挤出了政府领袖层。大隈下野之后,政府在难关之时又想利用大隈去顶火盆,于是又多次要求已经下野的大隈重返领导群。但大隈最终还是选择离开这个领导群,成为了能够反映民意的“国民领袖”。大隈第二次成为首相,虽说是靠元老井上馨的推举,但是此时的大隈已经确立了国民领袖的地位,无须再对井上言听计从了。涩泽荣一曾这样评价大隈:“他是在野的大政治家,亦是作为东洋著名的和平论者,更是我国教育界的伟大功臣,大隈侯的功绩将被永载史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