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最后一个女酋长,在大兴安岭深处与驯鹿相伴 | 大师 IN 像
今天,影片《沉默的雪》正式上映,镜头带着我们来到大兴安岭深处,看到一群在山林里“射猎为务,食肉衣皮”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人。他们世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密林里,驯鹿是他们的森林之舟,萨满是他们的灵魂歌者。今夜大师 IN 像,将走进这一狩猎部落,在天地自然间,寻访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更多大师 IN 像旅行大片,关注凤凰网旅游微信(travel_ifeng),回复“IN”即可收取。
“山在,驯鹿在,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在。”
三百多年前,一群鄂温克人赶着驯鹿作别西伯利亚勒拿河上游的渔猎生活,自贝加尔湖辗转迁徙至中国的东北边疆。他们沿着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一路前行,最终在河流右岸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扎根,与驯鹿相依为命。
今夜的大师 IN 像将探访额尔古纳河右岸,寻找这支在密林深处与鹿共舞的传奇民族。这群分布于呼伦贝尔根河一带的鄂温克族人又称“雅库特”和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如今人口仅有二百多人,是鄂温克族人中最神秘的一支,被誉为“北方民族的活化石”。敖鲁古雅在温克语中意为桦树和杨树茂密的林地,也生动地描述了这群族人生活的地方,他们世代穿行于大兴安岭的莽莽林海中,以驯鹿为交通工具,靠饲养驯鹿为生,过着半定居半游猎的生活,是“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敖鲁古雅是森林与草原的界线,大兴安岭的群山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这里交汇,一边是草原河流,一边是森林山岗。从直入云霄的桦树林到白茫一片的雪原,“最后的使鹿部落”便生活在这片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里。
长期生活在密林深处,即便在五十年代以前,这群鄂温克族猎民依旧保持着吃兽肉、衣兽皮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蓝天作被地当床,北风为邻兽为伴”便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为蒙古人的后裔,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都打着蒙古民族的烙印。如同游牧的蒙古人以蒙古包为居一样,鄂温克族人也有自己的移动毡包——“撮罗子”。他们用松木杆搭成圆锥形架子,夏季覆以桦树皮,冬天则裹上防冻保暖的鹿皮,用以抵抗密林里零下 58 摄氏度的极端低温。万籁俱寂的冬日,鄂温克人靠着简易的“撮罗子”躲避严寒,在雪上骑木而行,乘着滑雪板追击野兽,延续着民族古老的驯鹿文化、狩猎文化、桦树皮和兽皮等文化。
鄂温克族虽没有固定的住所,却会修建极具特色的固定仓库“靠力宝”。他们会选择合适的两棵相邻大树,砍去树梢后就地做成柱子,再用木头垒成悬空的仓库,再用一根木柱砍出阶梯,斜倚在入口处。猎人会在仓库中存放食物、猎物、衣服和用具,也从不落锁,其他猎人如有需要可任意取用,事后再如数归还。
对于鄂温克人来说,除了族人之外,最亲近的生灵便是与之伴生的驯鹿。驯鹿之于他们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甚至于每一只鹿都会拥有自己的名字,主人可以依次分辨出几十头驯鹿,如同熟悉自家孩子一般。鄂温克人总说:“没有了猎枪,我们还可以喝酒,但没有了驯鹿,我们就一无所有了。”
生长在严寒地带的驯鹿以森林中的苔藓为食,为了寻找新鲜充足的苔藓,频繁的迁徙便成了鄂温克族游牧生活里的日常。自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大多数鄂温克人结束了长期的游猎生活,搬进了大山外的猎民新村。但依旧有人想要守着这片密林,以及林中的驯鹿群,年事已高的玛丽亚·索便是其一,她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女酋长。
当族人纷纷住进冬暖夏凉的芬兰式木制新居,在山林里生活了一辈子的玛利亚·索依旧生活在自己的尖顶“撮罗子”里,与一个老狗相伴。她时常会独自坐在毡包里的木板上,用传统的牛奶发酵工艺烤制面包列巴,一口奶茶就着一口列吧,一坐便是一天。偶尔,外出觅食的驯鹿归来,玛利亚·索会按照习俗给它们喂食盐巴。在鄂温克人的心中,食盐拥有奇特的魔力,可以让驯鹿们记得回家的路。
虽然鄂温克人已不像过去那样群居,但是玛利亚·索在部落里老酋长的地位与权威依旧不可动摇。年轻时的玛利亚·索不仅有着漂亮挺拔的身姿,更练就了一身捕猎的好本领,在她丈夫去世之后,玛丽亚·索毅然承担起丈夫在家族甚至整个部落的重担,带领族人在这片森林里泼洒出鲜烈可人的人生轨迹。
与玛利亚·索一样,70 多岁的巴拉杰依也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森林,回到频繁迁徙的日子,回到与驯鹿为伴的生活。她总是说:“有了驯鹿,鄂温克人才能过得踏实。”作为“鄂温克驯鹿习俗”、“鄂温克萨满服饰与器具”两大文化的传承人,巴拉杰依掌握着鄂温克族驯鹿文化与手工技艺的精髓。或许是得益于大兴安岭万物有灵的滋养,巴拉杰依一家颇具艺术才情,他们会用诗画记录日常的使鹿生活,告慰这片平静安宁的土地。
如今,鄂温克人虽大多有了定居地,作为以游猎闻名的部落,枪与山林在每一个猎民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猎民们信奉萨满教,认为自己有着“鹰的眼,狼的胃,兔子的腿”。而部落逐水草而居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更是鄂温克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对于鄂温克人而言,即便向南方移居,与原始右岸的牵系不能断。新的世界或许能提供新的生活,但是这里终究没有森林,没有篝火,没有驯鹿,没有部落,没有熟悉的天地自然……
“千万不要离开右岸”,几乎是部落族人代代相传的信仰。他们依旧会定期返回密林,在大兴安岭深处散布的驯鹿站吹响鹿哨,听幽幽的声响回荡在寂静山林间,寻回往日生活。这群人深知,倘若灵魂与身体都离开了这片土地,恐怕自己便真成了最后的鄂温克族人了。
更多大师 IN 像旅行大片,关注凤凰旅游微信(travel_ifeng),回复“IN”即可收取。
大师IN像 栏目介绍
当文人拿起笔来,文字就是有力量的!当摄影师拿起相机,那么影像也必将有力量!文人用文字写故事和心灵鸡汤,摄影师则用影像表达内心。每一张照片集结在一起同样可以荡气回肠、意犹未尽,每周二晚上,我们用影像讲故事给你听!更多大师IN像旅行大片,关注凤凰旅游微信(travel_ifeng),回复“IN”,即可收取。
觉得不错,请点赞
转发吧!有爱就要说出来~~
版权声明
本文由凤凰网旅游频道原创发布
转载请联系后台,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想勾搭主页君,可以加我们私人号:
生活家LIFE+
ID: lifeofwealth2015
我们还为你准备了更多目的地实用指南
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
国内:西藏 | 北京 | 港澳 | 台湾 | 川渝 | 湖南 | 云南 | 江浙 | 东北 |内蒙古 | 新疆
| 福建 | 西沙 | 甘肃
国外:日本 | 英国 | 美国 | 法国 | 德国 | 新西兰 | 俄罗斯 | 东欧 | 中东 | 非洲 | 欧洲 | 大洋洲 | 南亚 | 韩国 | 朝鲜 | 南美 | 东南亚
编辑:向可卿
主编:许玥
投稿:all_travel@ifeng.com
新浪微博:@凤凰网旅游
如果想获取更多最新的旅行资讯,可以下载我们客户端【凤凰新闻】并订阅【旅游】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