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以下几点,你的泄泻就不会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

【病因】 

      泄泻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有关。现分述如下:

      (一)感受外邪

以外感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泻者最多。因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使脾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寒邪和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损伤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碍,引起泄泻,但多夹湿邪,如暑湿、寒湿、湿热为患,即所谓“无湿不成泻”。

      (二)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化生食滯、湿热、寒湿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三)情志失调

烦恼郁怒,肝气不舒, 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优郁思虑,脾气不运,虚水乘,升降失职:或素体牌虚,逢怒进食,更伤牌土,而成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钙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胜而发,此肝脾二胜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四)脾胃虚弱

      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牌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运化精微,聚水成湿,积谷 为滞,湿滞内生,清浊不分,混砸而下,遂成泄泻。若牌阳不振,升运无力,脾不升举,反而下陷,亦可成泄泻。

      (五)肾阳虚衰

或年老体躬,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待阳受损;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而成泄泻。且肾为胃之关,主可二便。若管气不足,关门不利,则大便下泄。

      综上所述,引起泄泻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二类。外感之邪虽有风,寒、暑、热、湿,其中又以湿邪最为重要,它邪需与湿邪兼夹方易成泄;内份有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和命门火衰等,又以脾虚最为关键。但外邪与内伤外湿与内湿之间常密不可分,外湿最易伤脾,脾虚又生内湿,均可形成脾虚湿盛,而脾起湿盛是泄泻的基本病机。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大肠、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脾胃运化失司,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导变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生泄泻。然而脾气之升降又与肝气之疏泄有关,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则升降失职,清浊不分,发生泄泻;脾胃之运化又与肾阳之温煦有关,若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则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成泄泻。泄泻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一般说来,暴泻多属实,多由寒湿、湿热困遏脾气,郁阻胃肠,或食滯中焦,脾不运化水谷,清浊不分而泄;久泻多为虚证,以脾胃虚弱和命门火衰为主,或它脏之病及脾,如木横乘土,肝郁脾虚。而湿盛与脾虚,往往互为因果,湿盛可困遏脾运。脾虚又可生湿,其虚实之间又可以相互兼夹和转化。

      【诊断】

      (一)病史

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 ,可伴恶寒、发热等症状;久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由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二)临床特征

以大便粪质清稀 为临床特征。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状;或完谷不化。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

      (三)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