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指令集潘爱民:怎样造一幢斯塔克大厦
"
漫威电影中的斯塔克大厦
为此,潘爱民提出商业智能操作系统(BI-OS,Business Intelligence Operating System)的概念,将一个楼宇或者园区看成一台电脑,并为这台电脑安装一个操作系统,由这个操作系统来控制各种硬件设备,上层应用在这个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基础上实现各种人性化的需求。而杭州指令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愿景就是:让城市里的每个建筑有机体都安装一个操作系统,让它们有自己的大脑,通过场景智能化实现整体的智慧。
作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大神级人物,潘爱民有着惊人的资本吸引能力。公司还没注册,仅仅是凭着这个想法,指令集就吸引了数千万元对普通创业者来说堪称豪华的天使投资。
然而,这本来也不是普通创业者所能进入的赛道。从智能家居、智慧楼宇再延伸到智慧园区、智慧城市,这是一个极有想象空间的大市场,巨头们已纷纷入局卡位,成为近年来的新热点。像2017年底启用的腾讯新总部,也因其智能化的设计与体验吸引了大量眼球。而百度、阿里巴巴、京东、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也都各有各的布局。
这条高级赛道,真正能领跑的都是BATJM这样的行业巨头,一般的选手只能陪跑,那么,潘爱民和他的指令集,是领跑的还是陪跑的?且听“青崖财经”整理的潘爱民的第一人称讲述(基于采访信息的写作,未经潘本人确认)。
这是技术创业最好的时代
这是我的第一次创业,也应该是最后一次创业。我是1970年生人,程序员出身。有朋友问我,我这个年龄还出来创业,是不是有些晚?和我同时代年龄差不多的优秀程序员们相比(马化腾1969,雷军1969,梁建章1969,周鸿祎1970,丁磊1971--“青崖财经”注),我现在才出来做CEO,确实是晚了些。但是从我要创业的方向来看,是恰当其时。这是一个技术恰好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的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好。
潘爱民博士
我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触网,亲身经历了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衰落,再到现在开始的被赋予无限可能的人工智能时代,而且我是研究操作系统的,有着比别人更深刻、更直接的感触。
我们现在所感受得到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其实就是经过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之后,突然间有一天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了。比如人工智能的很多算法都是需要大量的计算,不断地迭代,用大量的数据进行学习和验证。当这些算法发展到2016年,所依赖的大量数据有了,算力也有了,就迎来了这两年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各种应用场景的爆发。
而我恰好又有扎实的技术背景,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机会。无非就是我来做一点什么样的事情,比如说做智慧楼宇/智慧园区或者其他的事情--所以就出来创业了。
为什么要选择智慧楼宇的方向
在过去十年多的发展和积累后,移动互联网和IoT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IoT设备单独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某种程度上很多设备只是提供了一个联网功能加上远程控制功能,如何利用联网上传的数据,或者如何进行远程控制,往往不是单个设备系统所能决策或决定的。举例来说,智能家居是个很好的概念,各种家电设备也趋向于智能化了,然而,人们对于智能化的感受并不明显,甚至有时候觉得反而更麻烦。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这里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单个系统或设备的智能化做得不好,而是在特定场景下的系统性智能化没有做,或者做得太浅。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整体场景来看智能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发挥智能设备的真正效用。
楼宇或园区是一个人群集中,智能化需求强烈的场景,虽然智慧楼宇已经发展多年,但目前总体上还停留在初级集成的阶段,即将楼宇的各个智能子系统简单地集成到一起,而集成之后的总体智能尚缺乏考虑。BI-OS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承载起场景智能化的基础平台。
以BI-OS为基础的智慧楼宇/园区解决方案示意简图
因此,我们的切入点是场景,家居是针对家庭的场景,酒店也有自己的场景,城市也是一个范围更大的场景。楼宇和园区是一个商业化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场景,而且也相对可以掌控实施节奏。最终我们选择从智慧楼宇和智慧园区入手,基础的设备智能化已经有了很好的市场条件(绝大多数种类的智能设备都可以在市场上采购到,并且价格较为合理),技术的进展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此场景下的智能化需求。除了IoT以外,主要涉及的技术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选择楼宇和园区,一方面可以实施“场景智能化”的概念,另一方面,未来可以拓展的方向较多,比如酒店、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缩小范围的话,可以到家庭;放大范围的话,可以到城镇、城市一级。最终实现全面的智慧生活。
如何去和巨头们竞争
知道我创业做智慧楼宇/智慧园区的商业操作系统,不少朋友都会问我,如何去和BATJM这些互联网巨头们做竞争?
在我看来,这些巨头们所做的事情与指令集的创业切入点并不一样,或者可以这样形容,我们要去的方向都一样,但是走的道路不一样。
即使同样是落在智能建筑上,无论是A还是T,都是从智能建筑的某个局部出发,比如交通、水电、用户体验或者管理效率等。而对于指令集来说,智能建筑本身应该具备像Windows一样的操作系统,否则连接再多的智能设备也只是局部的智能。如果没有“Windows”,虽然我们照样可以编辑一段代码然后开始工作,但没办法复制到另一台电脑上。而“Windows”的出现让这一套功能变得可复制、可产品化。
我们不担心巨头竞争还有一个原因是,做智慧楼宇不是一个纯线上的事情。互联网巨头们可以投大量的人力、物力快速地做一套出来线上的东西出来,但只要涉及到和线下结合,就有很大的鸿沟要跨越。这么多年来,线上的生意,并没有完全取代线下商业,就是一个显证。
我觉得在做的过程当中,经验还是很重要的。我们项目的落地过程,也是在跟我们合作方建立信任的过程,最终我们会建立起很多合作伙伴,除了建筑设计院、系统集成商,还有很多设备供应商,甚至还有一些施工单位。比如我们正在和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还跟重庆理工大学成立一个研究院,诸事准备就绪后都会挂牌。
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很多时候失败并不是因为别人的竞争,而是自身的原因。做操作系统,是我们的强项。我们会利用我们的优势快速发展,建立壁垒--如果说巨头们真的哪天说要把我们吃掉,它也要付出巨大的资源代价。
我们提出商业智能操作系统(BI-OS)的概念,并非套用一个热门的专业词,而是希望能用系统的视角来看待一个楼宇或园区,视之为一个整体,从而提升整体的智能化,而不是局部一个子系统的智能化。通过数据层将底层设备的数据打通,就赋予了场景智能化的可能性。
基于前期的思考,我们成立了杭州指令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来践行这一理念,将BI-OS的系统思考与楼宇或园区的行业结合起来。之所以取指令集这个名称,因为指令集既是IoT设备的一个核心特征,也是操作系统的基础。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指令的调度,让整个系统,包括整个楼宇/园区,乃至整个城市,都变得更加有序。
杭州益展商务大厦设计效果图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标杆案例,就是位于杭州城西的益展商务大厦。跟普通的商务楼宇不同,这幢楼有自己的大脑,它运用了人脸识别、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可以实现进出大楼靠刷脸、停车不用找车位、乘电梯动态调配、无人智能餐厅餐品扫一扫快速识别自动付款等以人为中心的楼宇智慧化场景。
漫威电影中钢铁侠的斯塔克大厦(Stark Tower)是我理想中的智慧楼宇,不仅有外在的科技感,还要有内在的智慧,成为一个智慧体,能够依据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定位,主动融合成为社会智慧网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用户。我希望指令集能建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智慧的“斯塔克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