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在内蒙古地图的最北边,从根河市出发,经满归镇向北,来到大兴安岭,这里是高寒林区,温度低至零下60,70度,有一个部落:多妮娅·布部落。很神秘,会狩猎,这个部落,是中国最后的一个。这个部落,住“撮罗子”,用“靠力宝”,驯着鹿,吃着口烟,悠闲地游牧在森林里。
在呼伦贝尔地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根河市北边,敖鲁古雅河边,居住着鄂温克人。这个少数民族,现在只剩下不到300人。他们说通古斯话,信萨满教,自古饲养驯鹿,靠狩猎为生,穿兽皮、吃兽肉,居无定所。
多妮娅·布部落,在大兴安岭深处,敖鲁古雅河边。这里,从满归镇向北,要走35里地。她们是鄂温克族,属雅库特分支,为布利托天氏族。敖鲁古雅,1965年建乡,是一个民族乡。
2002年,为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当地政府投入1200万元,根河市实施移民,地点就在南郊,迅速建起了移民新村。2003年8月15日,根河市,在南郊4公里的地方新建了移民点,好多鄂温克人兴高采烈地搬了进去,这就是“新敖乡”。
2003年8月,根河,跟全国一样推行生态移民。在敖鲁古雅,当时说通了231人,同意搬迁,还有一些却重返森林,回到祖辈赖以生存的地方,继续过着游牧的生活。这些猎民点坚持下来,成为了最后的守护者。
鄂温克族的家,一直在森林里,赶着驯鹿,在大兴安岭,没有固定的住所。多妮娅的部落,住的是“撮罗子”。“撮罗子”,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仙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若干桦木杆或柳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
“撮罗子”遮盖物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夏、秋季外面一般覆盖干草、芦苇或桦树皮,冬季则用麂、鹿皮包裹。“撮罗子”顶尖是一个天然的天窗,使睡在里面的人一睁眼睛就能看见星星。而食物、猎物这些东西就储存在她们的仓库——“靠力宝”,而且是是搭在树上,悬空的储藏室哟。
一边驯鹿,一边打猎,她们以此为生,用牛奶发酵面粉、用木炭烤20分钟以上制作列巴。他们坚持传统生活习惯,一直用烟叶和松木的灰搅拌到一起制作口烟、含在舌下吃,防范了深林火灾,保护了林区环境。
在寒温带针叶林中,驯鹿栖息着,处于半野生状态。但每隔3、4天,都要找到驯鹿,把它们唤回营地,定时喂盐巴,严冬时节还要填些饲料。族长多妮娅·布一直梦想,扩大驯鹿种群,扩大驯鹿规模,恢复至母亲达吉雅娜·何和舅妈玛利亚·索时状态。
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的觉乐布,是多妮娅的四儿子。2015年他回到老家后,承担起家庭的负担,找鹿,给鹿看病(包括给鹿接生),锯鹿茸都是他的活。冬天,他还要“弄拌子”,扛木头取火,烧柴火,逐渐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鄂温克,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栖息地偏北,在内蒙古、黑龙江,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国等地。这个古老的民族最早居住在贝加尔湖沿岸,以渔猎为生。1698年满清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内迁了鄂温克人。在大兴安岭,嫩江的支流,把他们安置起来。
1850年后,沙俄派兵入侵黑龙江流域,抵达雅克萨,为省军粮,俄兵直接将索伦人当食物吃。沙俄侵占黑龙江出海口港口城市——庙街后,当地的鄂温克人,残遭屠杀,制造了庙街惨案,并改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到建国前的1945年,整个鄂温克族,只有少得可怜的1000多人了。建国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开发大兴安岭,谁都不知道路,只有鄂温克人,驯鹿还当汽车使,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鄂温克有通古斯、索伦、雅库特三大部落。雅库特部落,又分四大氏族,其中就有布利托天,多妮娅就是这个氏族的哟。
2010年8月26日至29日,北京保利剧院,“女酋长”玛利亚·索登上历史舞台。《敖鲁古雅》,这部舞台剧隆重上演,影响了全世界的人们。(摄影/报道 程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