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传承——唐山最后的馒头窑在东缸窑被发现(原创)黄志强
唐山最后的馒头窑全景照片 黄志强摄影
缸窑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是唐山陶瓷的发祥地,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18年5月份以来,东缸窑的秦庄、黄庄、下村等村落开始拆迁,居民平房住宅、场院被遗弃。同时,那些被遗弃不同时期的各种制瓷工具、各种老缸、各种老砖等陶瓷制品,成为了唐山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爱好者抢救、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
唐山是中国陶瓷工业化的发祥地,随着时代的变迁,隧道窑的普及和使用,传统的烧制陶瓷器的窑炉——馒头窑被逐步淘汰拆除。时至今日,唐山的老馒头窑几乎不见了踪迹。寻找一座保留下来的老馒头窑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心愿。
功夫不负有心人,持续不断的寻找,终于有了回报。2018年10月15日,笔者接到唐山民间收藏家马连珠老师的电话,说在东缸窑一个废弃的陶瓷厂院里发现了馒头窑,他通知了唐山博物馆鲁杰馆长,并约笔者一同前去查看。第二天上午,我们一起来到位于唐山东缸窑的原路北区工艺瓷厂,看到工厂的大门口和房屋建筑已被推倒拆除,院内中间保留着一排连体的6座馒头窑和高大的烟囱。
第一次在东缸窑看到这么多老馒头窑,心情很激动。我们忙着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留作资料。
鲁杰馆长正在外地开会,她安排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工艺瓷厂查看,拍摄了很多馒头窑的照片。
接下来的20多天里,笔者和马连珠老师几乎每天都到馒头窑考察,除拍照片之外,还采访了几位在附近居住的陶瓷老职工,了解这几座馒头窑的相关情况。
10月18日上午,笔者在馒头窑遇上了原唐山第六瓷厂职工、工艺瓷厂的承包者吴焕章老先生,他是到工艺瓷厂查看留在厂里的陶瓷设备的。在与吴老交谈中了解到,该厂已经停产好长时间了,这几座馒头窑大约是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造的,全部为小型燃煤倒焰窑,砖石结构。拆迁时,吴老认为这是唐山仅存的馒头窑了,很有保留价值,他阻止了拆迁人员对馒头窑的拆迁;当时还惊动了路北区的区长到现场了解情况,后来区领导向市有关领导汇报后,同意馒头窑暂时不拆了。
为了更加深入地对馒头窑进行研究,10月25日,笔者用大型盒尺对馒头窑进行了全面实地测量,获取了馒头窑各部位的具体数据,并绘制了馒头窑测绘意示意图。测得连体的6座馒头窑全长约35.2米,宽约8.3米。馒头窑全部为方形建筑,窑的顶部为穹顶式和拱顶式两种结构,穹顶式顶部中间有一个透火孔(俗称天眼),拱顶式顶部有二个透火孔;穹顶式和拱顶式的顶部下端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观火孔(俗称麻眼)。
北面两个馒头窑年代最早,体积较小,每个馒头窑各有一个窑门,两个火膛,一个烟囱;另外4座馒头窑体积较大,每个馒头窑各有2个窑门,4个火膛,共用一个大烟囱。
据《唐山陶瓷志》记载:路北区工艺瓷厂,系路北区属集体企业,位于唐山东缸窑,东临路北区陶瓷厂,西与唐山市焦化厂有铁路相隔。工厂占地2万平米,有直焰窑6座(这里记述有误,应为倒焰窑6座)。
工艺瓷厂于1972年由路北区缸窑街道办事处利用原有的馒头窑正式建厂,1984年10月转归路北区管辖。初期生产日用瓷、卫生瓷,后来改为耐酸瓷生产厂家,1985年,工艺瓷厂生产的溴素罐获唐山市科技成果奖。
馒头窑是以煤炭为燃料的窑炉,是典型的北方陶瓷烧成的主要设备,有直馅窑和倒焰窑之分。从现有的资料中了解到,过去唐山的馒头窑种类繁多,大小、形状各有不同。其中有烧制大缸的缸窑,烧制日用瓷的盆窑、碗窑、瓦盆窑、沙锅窑,烧制建筑瓷的砖瓦窑等。这些馒头窑大多数为单个独立存在,而工艺瓷厂保留下来的这6座连成一体的馒头窑非常少见,并且年代不同,窑炉结构清晰多样,保存基本完整,非常难得,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唐山缸窑是唐山陶瓷的根,这6座唐山仅存的馒头窑是唐山陶瓷历史发展的见证。为了促使唐山最后的馒头窑尽快得到保护,10月24日,笔者又到工艺瓷厂,清理了窑炉前面的垃圾后,精心为6座馒头窑拍摄全景照片。回来后,通过微信把馒头窑的全景照片发到朋友圈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纷纷表达了要保护馒头窑的意愿。
11月8日,笔者与马连珠老师、唐山博物馆鲁杰馆长、唐山历史学会闫永增会长、环渤海新闻网记者一起再次对馒头窑进行了全面考察,共同探讨了馒头窑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回来后,鲁杰馆长将考察照片和保留价值等相关内容发到朋友圈,引发了大家对馒头窑保护的进一步关注。
11月10日,唐山市有关领导到馒头窑考察后,决定馒头窑不拆了,先保护起来。11月12日,唐山市文广新局有关领导和开平区文广新局有关领导到馒头窑考察,并邀请了笔者和马连珠老师参加,我们对馒头窑的内外景观的保护提出了具体意见。在此同时,市、区两级文广新局的领导立即组织施工单位进场,清理废墟,修建围栏,初步将馒头窑保护起来,今后结合城市建设规划,进一步制定文物保护和利用方案。
目前发现的这6座唐山最后的方形馒头窑得以保护下来,是唐山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必将极大地促进唐山陶瓷历史文化的深入发掘和传承。同时也反映出了社会各界民间文化人士的广泛参与,对文物保护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者:黄志强,开滦博物馆荣誉馆员、启新博物馆荣誉馆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唐山市历史学会理事、唐山市政协文史研究会研究员、凤凰网大风号——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