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凝聚着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更体现出各个时代的审美与文化。
一座牌坊,一则故事,座座牌坊汇编成一部灿烂的牌坊文化史。而认识家门口的古牌坊,也能一窥当地的历史。
在旺苍县福庆乡牌坊村二社的大山深处
就窖藏着关于牌坊的传奇故事
……
母贞儿孝
18岁唐氏含辛茹苦养大遗腹子
皇帝敕建节孝牌坊
▲该节孝牌坊,坐北向南,层层上收,全石料构成。
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初,18岁唐氏嫁与康家美,但命途多舛,不久康家美病故。同年秋,唐氏产下遗腹子康良萱,在唐氏含辛茹苦抚养下,康良萱终于长大成人,因刻苦勤奋,正直善良,终成为一方乡绅名流。母亲刚烈忠贞,聪明贤惠,儿子恭良孝顺,乐善好施,四邻乡亲,无不敬仰,一时被传为佳话。母子二人事迹被地方衙门逐级推荐上报朝廷,得皇帝圣旨旌表,敕建节孝牌坊。
相传修建牌坊时,一共有120个工匠参与。一日,领头管事的掌墨师傅对唐氏说:你给我们烧一个馍,若我们这120个人一顿吃不完,当天工钱就分文不收。唐氏便叫人收集木块和谷壳加锯木面烧了一大堆灰,另外在一个大簸箕上,用水调好200多斤包谷面,请了四个壮劳力抬进灰堆,于是就烧了簸箕大一个馍,那120个匠人,敞开肚皮,硬是一顿没有吃完。
雕刻牌梁
牌梁上的戏剧人物
相传是老人在一夜之间完成
▲三层额枋上为镂空的九龙捧圣图案,从上往下有“圣旨旌表”四字。
▲ 相传牌梁上的戏剧人物是一名老人在一夜之间完成。
又传,在雕刻牌梁上一组戏剧人物时,几个工匠好不容易才雕出一个完整的人像。在喝水歇气时,走来一个邋里邋遢的老人。他用烟锅老壳在石人身上敲来敲去,“砰”的一声,就把石人的鼻子敲掉了。匠人们自然不依不饶,要老人赔偿。老人不慌不忙,微微一笑道:这个简单,明天我就加倍赔偿你们。第二天一早,匠人们来到牌坊前,那组人物画像竟然在一夜之间全部完成。正当他们目瞪口呆时,那位老人却不见了踪影。
一阵山风把我们从那神奇的传说中清醒过来,这里南有笔架山,北有王帽山,奇峰竞秀,怪石嶙峋。一条溪流终年不竭,清澈欢快,顺着山脚由西向东,在麻柳沟口汇入西河。当地有:“吉地虎踞似龙盘,朱雀玄武长齐全。罗林山前四王帽,王家坡是笔架山。”和“长江之水如玉带,松桠文笔点状元。”等诗句流传。稍为年长的村民都能带着自豪的表情,指点着四周的山水背诵几句。
来不及细细欣赏风景,我们一行迫不及待地簇拥着康大爷要去见识那传说中的清朝节孝牌坊。出门往西几百步就见到了牌坊。牌坊正中那高高的檐帽骄傲冷峻地伫立在蓝天下,山风从翘檐间穿过,发出呜呜的声音,仿佛也在讲述这大山里的传说。
珍贵文物
牌坊占地约20平方米
刻有御赐“冰清玉洁”四个大字
▲ 一层额枋南面阴刻有皇帝御赐“冰清玉洁”四个楷书大字。
该节孝牌坊,坐北向南,三门四柱五楼庑殿顶,层层上收,全石料构成。四柱底部南北各施抱鼓加固,鼓约1人高,鼓面刻花开富贵和四季平安图案;一层额枋南面阴刻有皇帝御赐“冰清玉洁”四个楷书大字;二层额枋刻有主人生平,但图案斑驳脱落,模糊不清;三层额枋上为镂空的九龙捧圣图案,从上往下有“圣旨旌表”四字;五楼底坐四檐飞起,上为镂空宝塔造型牌坊石帽;牌坊通高6.7米,宽6.6米,占地约20平方米。
正门柱体内侧有密密麻麻细小难辩的“节孝序”文,柱体南面还刻有“行道何因停步武,达人到此玩青修”和“抚子成人表志操,事亲修养方贤孝”等楹联,枋梁上有“节著松筠”和“中流砥柱”等额题,南北两面还刻有众多戏剧人物和吉祥花卉禽兽图案。花卉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其精美程度和艺术价值,毫不逊色于旺广线元坝段旁的孝节牌坊,是研究川北地区牌坊和石刻艺术的宝贵实物材料。
牌坊两侧,有木质结构的民居。底层用立木支撑,部分悬空,称为吊脚楼。楼上通铺木板,走廊里有带曲型栏杆的橙板,可座可靠,观山望景,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浪漫温馨的名字叫“美人靠”。牌坊北面堡坎上,有专供祭祀石塔。塔孔两侧刻有一联:“良孝铬金府,萱贞贯玉炉”,巧妙地将康良萱的名字和节孝品德嵌在了联中。
抬头仰望牌坊,虽然斑剥沧桑,却依旧庄重肃穆。唐氏母子毫无疑问属于道德模范,而这座牌坊就是古代“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一地区留下的珍贵历史文物。
图文:东河西流
综合:广元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