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留言说孩子老是“粗心”怎么办?数学小测验50道题,竟然错了10道,其中有一些题是把加减号看错了。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老师也会和家长说:“你家孩子很聪明,但就是粗心,明明会的,却老是丢分,这样以后做大题会丢更多分,需要重视起来。”
“孩子很聪明,就是粗心。”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孩子粗心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
内在原因
内在需要家长配合提升改进,这个过程方法很重要。
我们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右脑协作才能做好事情。处理图像信息和与分析判断能力不能有效匹配,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大脑还未完全发育,不能很好协调。
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多做练习,孩子做错的时候及时反馈纠正。
1925年赫洛克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4个等组,在4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予以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任何问题都要严加批评和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结果表明,成绩最差的是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激励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成绩有一定波动。
所以这个过程中家长及时提醒,不断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还有一种是孩子自身不喜欢做减法。因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小孩子喜欢顺着算,倒着来感觉麻烦。
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先带着宝宝了解数的分和,然后才是加减法。
例如:
1和2可以组成3, 2和1也可以组成3
3可以分成1和2,也可以分成2和1
以上两种方法,周爷爷在视频中都有很好的讲解哦!
外在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孩子确实会因为粗心马虎而做错题,这样的情况不单单会出现在孩子身上,成年人在生活中也常会因粗心而弄错一些事物。
这样的情况的成因有很多种:
孩子的专注力不够
孩子的专注力不够,多半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不够重视,常常边学边玩其他的,或者经常被旁边的人和事打扰,就很容易出错,而到了“关键时刻”就很难集中精神,出错率会更高。
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对于没兴趣的事情怎么都干不好,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事,学习能力通常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让孩子背两个单词,可能怎么都记不住,要让他说出各个奥特曼的名字和区别,一点也不会出错。
这就是内驱力的问题。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有兴趣,他对这件事的探索就形成内驱力,被动的事变成了主动的事,自然会学得更快更好。
所以,我们更多的不是去逼迫孩子练习,而是去引导和保护好孩子对某件事的兴趣。对孩子兴趣对好的引导和保护就是让孩子去“玩”。
孩子天性喜欢玩,别把学习当成任务,而是当作一个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反复练习,自己动手参与,不仅仅能很好的引导和保护孩子的兴趣,而且能讲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让孩子更感兴趣的事,孩子也能记得更牢。
生活没有条理
一些孩子的日常生活是无序的,比如,没有良好的作息时间,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比较容易粗心忘事和受到突发情况的影响。
这时家长一定要改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因为有了责任心,他自然能够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件事情,避免马虎。
具体来讲,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扫地、洗碗、整理自己的玩具等,做的好了,家长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做的不好,应给予批评,让他重新再做一次。家长要让孩子正视粗心的坏处,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细心的好处,必要时可以让孩子承担因为“粗心”所导致的后果。
相信通过宝贝与家长的配合练习,一定会克服“粗心”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