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向来以经济发达、繁华时尚著称,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却藏着一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沙湾古镇。沙湾古镇位于番禺区沙湾大巷涌路10号,地铁公交可达,这是一个内藏乾坤的地方,当我们穿梭在古色古香的幽深巷陌里,可以看到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了解到博大精深的宗祠文化,可以去体验独特的岭南民俗,还可以吃到很多独特的美食小吃,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老鼠皇帝首席村妇的镜头去领略一下她的魅力吧。
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民间艺术更是享誉南国,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兰花名镇等称号,在2017年6月的时候,被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经过800多年的发展,沙湾古镇形成了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府文化的杰出代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大量祠堂、庙宇等古建筑和商业遗址、民居遗址保存完好,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饮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更是长盛不衰。
古镇上还有很多类似的墙绘,和他们拍张合照,仿佛开启了时光通道,特别有穿越感。
一、留耕堂
沙湾古镇石阶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保存完好,保留有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全镇现存古祠堂约100多座,其中典型代表是留耕堂。
留耕堂即何氏大宗祠,始建于1275年,现在见到的规模是在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 “留耕”两字取自“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以造福后人,带有浓郁的传承的意味。整个祠堂为五开五进形制,按古代宗法礼仪所需的功能进行布局,依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对称展开,结构齐整而气势恢宏,1983年,被誉为“七国院士”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夏鼐老先生就曾评价它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祠堂正厅里悬挂的大宗伯原匾,是明初的官赐匾,由樟木制成,至今已有640余年。此匾长278厘米,宽65厘米,原为红底金字,现在虽然原色褪尽,外框业已丢失且略有残缺,但能保存成这样,在民间已属罕见。
我们在沙湾古镇还看到了许多旗杆夹,这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在古时候的岭南地区,凡是考取功名者,就可以去祠堂前竖旗杆,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据说以前池塘南部旗杆夹林立,可见当时这里人对教育已经是相当重视了。据考证,单何氏一族就曾出了8名文武进士、50名文武举人。
这是沙湾古镇的玉虚宫,以前是作为留耕堂的偏祠而存在,后来被改成供奉北帝玄武真君的庙宇,现在本地人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庆典。
庙中大殿里有一座大铜炉,为沙湾何氏后人所赠,屋顶悬挂有大量灯笼式盘香,非常有特色,阿婆点香更是霸气无比,也算是一道风景了。
二、蚝壳墙
在沙湾古镇,我们会看到几处与众不同的墙壁——蚝壳墙。珠三角盛产蚝,古时当地的老百姓就地取材,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将蚝壳拌上黄泥、红糖以及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而成,具有防火、防虫、隔音等效果。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但是这堵蚝壳墙依然异常坚固。
三、姜撞奶
在沙湾,有很多传统美食,如狗仔粥、油鸡、鱼皮饺等,其中最流行的大概要算作是姜埋奶——在别处,这种小吃叫做姜撞奶,沙湾之所以改名据说是因为他们觉得“埋”听上去比“撞”要温柔。我们去打卡了网红店奶牛皇后姜撞奶店,店老板年届花甲皮肤却好到仿佛40岁,答曰全靠一天一碗姜撞奶的滋养。她告诉我们,做一碗好吃的姜撞奶,秘诀在于:将广西的小黄姜磨成渣,然后手工挤出姜汁,取一小勺放在碗底,快速冲入高温水牛奶,静置3分钟,
待其凝固,便可实用。姜撞奶营养丰富,尤其适合冬天饮用,吃完浑身暖洋洋,特别舒服。
走街串巷时,遇到一户人家坐在路边刮姜,大叔说他升级做爷爷了,全家人在准备做猪脚姜的食材。这也是本地的风俗,人家添新丁后,要做猪脚姜庆贺,不仅是给坐月子的女人进补,同时也会赠送给街坊邻居一起庆贺。
沙湾古镇是一座生活着的小镇,走进这里,不仅是走进历史,也是走进一种充满了世俗温暖的岭南传统生活。P.s.联票40元一张,可以游览的地方有留耕堂、何炳林院士纪念堂, 三稔厅、沙湾广东音乐馆,黄友镇崖柏艺术馆。
最后考考大家,这两个字念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