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毕加索画《格林尼卡》控诉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null

毕加索巨幅画作《格林尼卡》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毕加索用中后期的简洁立体主义融合超现实主义,画了巨幅的《格林尼卡》,表现德国法西斯的野蛮屠杀行为。

1937年1月,西班牙共和政府流亡到巴黎期间,邀请毕加索在当年夏季举行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为西班牙展厅作画,毕加索同意了,但一直没有动手。直到4月26号,西班牙巴斯克首都,格林尼卡在一次德军空袭中几乎全部被摧毁后,事件激起了毕加索的正义感,他立即行动,创作了巨型绘画《格林尼卡》。

null

画的左上方有一个牛头,眼露凶光,冷漠地看着一切,不少评论家都认为牛头是法西斯的象征,代表战争的残暴和所带来的黑暗;画面中间的马表现出被杀后的极度痛苦,它张着大口,声嘶力竭地嘶鸣着;牛头的下面有一位抱着死去孩子仰天痛哭的母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战争夺去生命,撕心裂肺的她再也唤不醒她的宝贝……

null

画面的下方有一位躺在地上的士兵,右手握着一把断剑,他也许已经死去很久,却仍怒目圆睁;画的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锯齿状的光芒,痛苦而又悲愤地看着画面中发生的一切,那只眼睛是否就代表着毕加索本人?

右边上方的窗外飘进一个女人头,手里举着油灯,似乎要从刚被炸毁的房间里惊恐逃出;女人头的右边,是一个从着火的楼里往下跳、逃命的女人,她绝望地仰天尖叫,她的周围是正在燃烧的火焰;画面右下方又是另一个惊恐逃窜的女人,但是她那受伤肿胀的腿和脚却阻止她的前行。

null

整幅画用黑、白、灰绘制了明与暗,表现了生灵涂炭的人间地狱场景。画面由三个部分构成,受害者们由三角形构图和左右各一边的布局组成,画面中的人物让人深刻体会到了人们面对战争和灾难时的惊恐、痛苦、挣扎和绝望。

当德军攻入巴黎,冲进毕加索的画室的时候,德国军官问他:“这是你的杰作吗?” 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null

当世界进入后现代社会,艺术表现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什么流派,在表现时代上都是直奔主题,毫不含糊。画家们在创作时意识先行,因此称为观念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不再像传统写实绘画那样告诉观众一个故事,而是提供一个最典型的资料,在视觉上冲击观众,使观众前思后想。创作者经常还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会做一个宣言,由思想和作品形成一个结构,展开所反映的这个时代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结构只有框架,中间留下众多空白,由观众自己去用他们的感受,想象和逻辑推理来填补,又给予观众广阔和深邃的思索空间。

画家们表现时代,确实是难能可贵,如果成功,便是青史留名。如果能推动时代,使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得到进步,那无疑将成为伟人。

文/清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