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龙城潮 奋进新时代】海子边街:老太原记忆中的“潮流汇”

原标题:【壮阔龙城潮 奋进新时代】海子边街:老太原记忆中的“潮流汇” 家住桥东街,父母家在起凤街,工

原标题:【壮阔龙城潮 奋进新时代】海子边街:老太原记忆中的“潮流汇”

家住桥东街,父母家在起凤街,工作单位在钟楼街,当初这“三点一线”的活动范围,基本构成了太原市民郭林生的全部生活空间。而海子边,恰恰在这个圈子的正中间。可以说而今63岁的郭林生见证了海子边的兴衰变迁。

海子边,位于太原市文瀛公园之东,与公园仅是一墙之隔的那条街巷,就是海子边东街。“海子”是太原的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水潭、水池、湖。早年,太原的海子不少,有“海子堰”、“南海子”、“西海子”、“新南海”等。因为和繁华的柳巷相连而成为一片热闹的商业集市;因为和风流六百载的文瀛湖比邻而居,不免沾染了些许文气。

民国时期,海子边小商小贩云集,餐馆、说书场、小吃摊、旧书摊等让一条市井小巷与历史的厚重交相辉映。建国初期,太原还保留着这样一句民谚:“去了海子边,听了丁果仙,逛了钟楼街,才算来过太原。”可见,当时海子边热闹的程度非同一般。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海子边再次站到了潮流的前沿,街道两边卖时尚服装和朦胧歌曲磁带的摊位很多。当时的海子边,用“繁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那时候,要说购物,无非五一百货大楼、解放大楼、人民商场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商店;可要说逛街,可就是北有坝陵桥、南有海子边了。海子边街窄路弯,千八百米长的道路两边,摊位一个接着一个,中间是两排背靠背的铁皮柜台,把道路自然地划分为两个半区。所以,南来的从西边逛进东边逛出,北往的从东边逛进西边逛出,溜溜达达绕一圈,便把整个海子边逛了个遍。

“当时备受年轻人推崇的电子表、牛仔裤、喇叭裤、录音机等最流行、最时尚商品,这里应有尽有。每天从早上9时开始,这里就人声鼎沸,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1985年时,这里路两边的摊位有500多个。后来经过多次整顿改造,摊位才变成了一个个商铺。”

在郭林生的记忆里,海子边商铺密集,白天开门营业的时候,店招、棚架、货物全都齐刷刷地支摆起来,把本就狭窄的道路和狭小的天空分割得支离破碎,更显得拥挤不堪。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来海子边基本上都是步行,偶有骑自行车的经过,十有八九是误打误撞,十之一二是迫不得已,汽车驶入,顿时就能领悟到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是什么样了。所以,慢慢地约定俗成,海子边逐渐演变为名符其实的步行街。

“海子边所售的货品以服装为主,兼具各类生活用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走的却是物美价廉路线。”郭林生这样告诉记者,在没有超市、没有专卖店,只有五一大楼、解放大楼的年代,海子边商品市场内可以讨价还价、品类齐全、价格低廉、商家服务热情,这些都让当时的太原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消费体验。

因此,海子边可谓是盛极一时。

“据说从这里走出去的生意人中资产上千万的少说有15人,资产达百万的至少40人,资产几十万的不计其数。”提起海子边曾经的红火,郭林生如此感叹着。 

的确,1983年,海子边与都司街、开化寺成为太原市政府特批成立的第一批小商品市场,而海子边是第一家开张营业的市场。整个上世纪80年代,海子边可谓是走在全市、甚至全省时尚最前沿、红极一时的商业区,被称为太原市的“大款加工厂”,许多山西商界领军人物,都是从海子边练摊发家的。

一年又一年,海子边给许多人带去快乐,给许多人留下记忆。可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就像潮水,一浪推着一浪。在时光浪潮的淘洗中,海子边也逐渐失去了其火热,归于平淡。

“无数的人,在这里进进出出,就像在自家的后院一样,轻松自在,亲切随和,没有芥蒂。”事实上,对于好多像郭林生一样的老太原人而言,或许这正是海子边招人待见的原因吧。

岁月悠悠,变换的是人事,不变的是物事。海子边街始终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静静地记录着。而未来,在这里关于改造带来的一系列转型发展,也都将由海子边去再度见证和参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