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剑的种类与佩戴方式

  

  庐山军官训练团前三期所赠中正剑,与后来流行的中正剑有着很大的差别,从外观上看简直判若两物。由于制作仓促,剑鞘就是借用了很一般的刺刀的刀鞘,剑柄也就是用两片厚电木铆接而成,剑身扁平,无血槽,整剑毫无美观可言。

null

图1 最初配发于庐山军官训练团参训军官的军人魂短剑

  最初给军官颁授短剑,尽管数量奇大,但仍未能在全军普及,且短剑的制式繁杂不一,直到1936年初颁行《陆军服制条例》,才将短剑作为军官(含见习军官)和军佐着装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之成为在全军执行的硬性规定。该条例第十九条明确要求:

  “陆军官佐著用军常服时,束武装带,带领章,佩短剑。但阅兵或指挥时,军常服得佩军刀。”

  同样是这个条例,对短剑的规格,也有了第一次明确的规定:

  “全长三十九公分,剑柄长十一公分二公厘,护手厚三公厘,鞘长二十七公分五公厘,剑柄宽三公分,鞘口宽三公分,尾宽二公分二公厘;剑柄用玳瑁制,柄之两面中央及顶上均包铜镀金上镌梅花纹,玳瑁部分箍以斜形金线,护手亦铜制镀金不镌花纹,鞘身为魄镀镍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铜平镌花纹,鞘口包铜长三公分二公厘,鞘尾包铜长六公分,剑刃长二十六公分,剑柄与剑鞘相连接处置弹簧开关一。”

null

图2 陆军服制条例规定的短剑形制

  规定是有了,不过事实上的情况与法规上的条文仍然有出入。条例规定,短剑并不由政府发给,而是要各人自备,可以是自己定制,也可以是某一师一旅统一定制。由于制作单位的不同和佩剑者喜好的不同,这一时期的短剑样式只是大体上相同,即便同是黄埔学生,各期获赠的中正剑,其细节之处也并不一律,至于各地方军阀制作颁授的以及由个人私下定制的短剑,就更是异彩纷呈,花样百出。

  从狭义的角度讲,只有在剑柄上镌刻了“蒋中正赠”字样的短剑才能被称作中正剑,但实际上不论是当年还是今天,人们所称之中正剑,其概念已经外延,即将所有这一时期军官所佩的短剑都泛称作中正剑了。

  广义的中正剑,可以大致的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老蒋名义颁赠的短剑,是正宗的中正剑,也是狭义概念上的中正剑。包括最初庐山军官训练团所赠的“军人魂”短剑,也包括黄埔军校及各兵种学校、各警官学校、各训练班毕业时以蒋的名义颁授的短剑,还包括以蒋的名义个别赠予的短剑。

null

图3 镌刻着蒋中正名字的中正剑

  第二类,是国军制式佩剑,也称“梅花剑”,因剑柄上有三朵梅花而得名。此剑不论剑柄还是剑鞘均无铭文题字,也就是说它并不属于某个人赠予,而是由某个部队统一制作配发,或是由个人定制的。

null

图4 小有区别的三柄制式梅花剑

  第三类,是以蒋以外某个军头的名义颁授的短剑。有人将其称作“亚中正剑”,有一定道理。高级将领向自己的部属颁授佩剑佩刀等做法古已有之,此时也并没有新的限制,因而除了老蒋颁授的中正剑,各地大小军头也频频效法,纷纷制作类似的短剑向自己的属下大量颁授,阎锡山、韩复榘、何健、刘文辉、马步芳、杨虎城等,都有大量短剑赠给自己的部属,甚至有些小的军阀或某个师长、旅长、团长,也纷纷制作各具特色并镌刻上自己名字的短剑下发给所属带兵官,因之形成这一时期的军官佩剑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为今天的短剑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收藏空间。

null

图5 第4师师长王万龄、副师长刘进赠给部属的短剑

null

图6 第166师师长郜子举、副师长王认曲赠给部属的短剑

null

图7 四川小军阀王瓒绪赠给部属的短剑

  中正剑的设计初衷便仅仅是装饰,而非作为兵器使用的,因而绝大多数并不开刃。其材质也差,拿在手里轻飘飘的,远不如日本鬼子人人必佩的三零刺刀那么利市。用作近身搏斗,估计不会有什么自信。

  因有部分中正剑的剑身上刻有“成功成仁”的字样,坊间又有人将其称作“自杀剑”,说是蒋校长发这把剑的目的是要佩剑者战败时用以自裁的。这一说法不知出处何在,反正我是没找到过。当然用其自杀也许能行,但得需要有足够的自虐心理才行,因为用它来一下便结束自己的生命,还真的不容易。国军将领战败自杀,多选用勃郎宁手枪,而不用中正剑。

 神剧《亮剑》中楚云飞佩的中正剑是佩在武装带的左前侧,这只能说明导演的无知。

null

图8 《亮剑》剧照

短剑的佩戴是有要求的。《陆军服制条例》规定:

  “短剑用插袋佩挂,插袋以深绛黄色细皮两层制之,袋口上面两边缀小皮带一条,两带带端均具复扣针及针孔,系于武装带左侧之下。”

null

图9《陆军服制条例》规定的短剑佩戴方法

来看几帧当年的老照片中的党国军官是如何佩剑的:

null

图10 何应钦在受降典礼上,可见其佩戴之短剑

这是何应钦在受降典礼上的照片。

null

图11 蒋介石夫妇视察驻印军时的老照片

这是蒋介石视察驻印军时的老照片。

两张老照片中的佩剑方式,才是条令中规定的正确方式。和楚云飞的佩法不一样吧?

 和当时的任何事物一样,有章不行的现象也体现在短剑的佩戴上。可能和这中正剑的佩戴比较麻烦有关,也可能是因为中正剑除了装饰以外并不能像勃郎宁手枪那样具备战斗或自卫的功能,因而许多军官大概是不愿意佩挂,今天我们看到的历史照片中的国军军官,佩短剑的却远远少于不佩短剑的。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国军军服又一次改制,军官武装带取消了,没了武装带后,中正剑没处佩挂,因而佩剑制度也相应的取消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